http://nb.81188.cn/Pic/SH/2007011701060559.jpg
上周六晚上去保利剧院看了《妈妈咪呀》。演出如预期一样成功,结尾的时候全体观众在精心的谢幕设计下起立鼓掌长达10分钟之久!
看完演出和朋友在簋街热热闹闹吃饭宵夜回家的路上,我开始(不好意思,有点“煞有介事”地)思考一个严肃的问题:《妈妈咪呀》对中国的音乐剧和音乐剧市场有什么启示?
l
首先可以肯定,中国的舞台剧(包括话剧、音乐剧、歌剧)市场在未来的几年里会经历令人惊艳的增长。这是现在大家都在谈论的中国城市居民“消费升级”带来的必然结果。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000美元拉升到1万美元的过程中,人们用在文化和娱乐方面的消费会呈现出“超比例增长”的态势。以我个人非常喜欢看的小剧场话剧为例,我能感觉到北京的话剧市场每年的增长幅度一定超过GDP。好座位的票价越来越高并且越来越需要提前预订,稍微有点宣传的作品上座率基本都是百分之百。
l
因此,舞台剧产业链上的投资会日趋活跃。我已经知道有好几拨人在打引进百老汇音乐剧的主意,有的已经进入实质性的运作阶段。甚至还有人试图把组织演出和开办剧场这两个相关但是不同的生意结合起来,试图让自己在产业链上的位置有所延伸。各种大大小小的话剧工作室更是如雨后春笋炒鸡蛋般层出不穷,并且甭管挣着钱没挣着钱都还活着。
l
《妈妈咪呀》的成功告诉我们,打着探索和实验的名义自娱自乐自酷自high的不算,包括音乐剧在内的舞台剧要想取得面向大众市场的经久不衰的成功,只能依靠三样东西:故事、故事和故事。从《剧院幽灵》、《猫》、《房租》、《日落大道》到《妈妈咪呀》,都有一个丰满而具有戏剧冲突的故事作为基础。以《妈妈咪呀》为例,一位曾经风流的母亲在女儿的婚礼上遭遇到一个难题,有可能是女儿父亲的三位先生都被女儿邀请前来她的参加婚礼,而最后真正在婚礼上结婚的不是女儿反倒是母亲。正是这样一个充满了戏剧冲突的故事框架,结合人们耳熟能详的ABBA的歌曲,造就了《妈妈咪呀》长达8年的辉煌。而好的故事恰恰是中国的舞台剧最为欠缺的地方。我前年曾经一个人看过一个由国内著名音乐人接受某地方政府委托打造的音乐剧,结果苍白而干瘪的故事让我昏昏欲睡,犹豫了一次又一次最后勉强看了一半还是实在坚持不下去了,只好不太礼貌地趁着中场休息中途退场。
l
当然,对于音乐剧来说,除了好的故事,还要有能够让人记住的音乐。这是《剧院幽灵》之所以成为《剧院幽灵》的原因。《妈妈咪呀》也是一样,和我同去的朋友在中场休息的时候出来买了这部剧的CD,
她告诉我那天晚上她准备伴着这部音乐剧的旋律入眠。
l
最后,音乐剧是一个产业,是产业就要研究商业模式与规模化的路径。在全球市场,《妈妈咪呀》就像一些经典的电视节目一样,形成了一个可以复制和拷贝的内容模板,从北美到南美,从欧洲到亚洲,走到哪里都可以用当地的演员来演绎同一个故事。这样,一部成功的音乐剧就有了全球化的可能。这和一个成功的本土企业在完成了国内市场布局后向全球市场扩张别无二致。当然,正如企业走出国门需要管理上的内功,音乐剧能够做到这一点也必须依靠我前面说过的扎实的故事和音乐。只靠孟京辉式的华丽群戏所带来的伪高潮是远远不够的。
相关文章
《听完维塔斯,你知道上帝不公平》
《艳遇印象》
回到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