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期间,中国的电视屏幕好像除了选秀就是选秀。超级女声、梦想中国这两个在评委说话尺度上越来越接近的选秀类节目由于基本上还处在海选阶段,播出来的镜头都奔着娱乐至死,你在佩服一些参赛选手勇气的同时能把自己直接乐个半疯。与此同时,雅虎搜星和搜狗女生都进入了决赛阶段,一些确实有潜力吃演艺这碗饭的苗子开始崭露头角。另外我知道我型我秀、好男儿、寻找紫菱等电视选秀活动也都已经粉墨登场。
在众多选秀类节目中,从节目气质上感觉最不一样的是央视的青年歌手大奖赛。不仅仅是人多势众的评委阵容,还有独树一帜的综合知识考评的环节。但是我恰恰觉得,这个综合知识考评的环节是整个节目的最大败笔。
n 我没有兴趣讨论优秀的歌手是否应该应该对中国和世界的文化有基本的了解这样一个问题。对这个问题,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答案,无论什么答案我不认为有对错之分。就我个人而言,我更倾向于认为:好歌手就是好歌手,他(她)的声音能够让我们记住并且打动我们就足够了,我们不需要知道他(她)是否会十二种乐器同时熟读四书五经。
n 我也不认为答对了那两个综合知识问题(有些问题很偏门,有些问题又很大众)就证明这个歌手有文化,没答对就证明这个歌手没文化。有些问题本身就挺无聊的,无聊的东西再有文化也是没文化。况且仅靠两个问题就对一个人的文化基础下结论未免武断和霸道。
n 如果歌手有文化这件事真是那么重要,你可以像艺术院校招生一样,先关起门来用笔试的方法考核文化知识进行初选,只有过了笔试的人才能有资格进入面试。文化知识的笔试不需要电视直播。
n 你要觉得我们电视观众都希望通过看电视增长知识,你可以办一些专门让我们增长知识的栏目,譬如青年文化大奖赛或者青年知识大奖赛,然后看看那些栏目的收视率到底怎么样。生硬的、“双拼式”的寓教于乐最后的结果就是既没教也没乐。
n 作为娱乐节目(除非我理解错了,也许青年歌手大奖赛原本就不是按娱乐节目设计的--可是要是那样的话它是不是可以考虑不在三套播出而应该上更有文化的十套),考核某个环节是否有存在必要的标准只有一个:是否好看。对不起,让青年歌手回答一些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无论他们是否当众出丑,都不好看,远没有梦想中国和超级女声海选中一些选手的当众出丑好看。
n 在分数上,综合知识部分只占两分;在时间上,回答两个问题的时间(连同点评)却往往比演唱一首歌的时间还长。让2%的重要性占据50%以上的时间,给个理由先。如果就是想让让余秋雨和徐沛东两位老师有更多的说话的机会以展示他们的才学的话,是否可以考虑给他们专门做一档别的节目?况且,我觉得让两位大师就一个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发表评论其实是挺难为人家的,不能算厚道。黑是黑白是白的问题过后人家只能随便应付两句然后黑不提白不提进入下一个选手的比赛。
最后,短信互动环节本来是可以更出彩的,导播能不能选一些更有个性更有人情味更有意思的短信出来交给主持人咱又不是春晚念电报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