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凌晨,著名的程老师的短信吵醒我,让我快看他的博客,说他写完已经泪流满面。我家坚决不让宽带入户,估计他出不了什么大事。程是同志,他的同性恋人在监狱中,每次那孩子打个电话捎个信,他就象世界大战快爆发那样。允许一大老爷们深夜感怀,关键他是个文艺工作者,他一成黛玉,认识他的人就荣幸中被分享、不幸中被骚扰,已经很习惯。
昨天下午遇到他,才知道的确又是那孩子来口信了,还写了个“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书法,他的话题又转到中国同志的境遇了,于是李银河、张北川之类的名字出来了,感觉中国同志真在水深火热之中。我说至于吗?我看中国的同志已经很幸福,没有宗教的制约,爱干吗干吗,我说你这大半夜的骚扰大家,大家还真受虐般地一直与你和睦相处,够可以了。假如把中国同志的当成什么革命事业,假如真有那天成功了,那李银河他们也就失业了,起码要转换研究课题了。这和医生与药品一样,在彼此的不完美中,达到一种生存的和谐。
我对程老师说,你还是好好做你的电影编剧,多写好的剧本,别写博客,博客是我们这些没文化、不靠谱的人混脸熟的,或者干脆把你和那孩子的事情拍成记录片参加奥斯卡去。程老师说已经在拍,接着说最后中国电影局肯定通不过。我说也是,中国编剧本来水平就不靠谱,男女爱情写到山穷水尽,想改辙同性题材,这电影局的那层纸始终把同志电影封在地下,特别是当代电影。
也就是在他说完这话的几个小时后,和玉洪兄夫妇一起去了洗印厂,到了才知道看《云南印象》中的两部新片《公园》和《箱子》。
《公园》的主演是李佳,北电96明星班的,本来就是云南人,戏特别好。电影写了一个老人给自己30岁的女儿相亲的故事。老人的演员演得特别好,人物的整体感很强。
在电视台工作的女儿找了个比自己小的没工作男朋友,那个演员是我老乡,高中毕业后和父母一起来到北京打工,在王府井大街上被谢东发现,演完《和你一起的夏天》后,就成了众多新电影的主演,戏已经磨练得相当不错。影片的第一场戏就是小男友光着身子从窗户逃离,因为老人来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姐弟恋的确也和同性恋一样,很难得到家长的认同。于是老人给女儿在公园里相亲。父母给子女在公园相亲是很普遍的,影片记录式的表现了这一现象。当然主要集中表现父女的两代的关系。
说实话,影片拍得很生活化,导演的控制力还可以,没有把公园里的可以夸张的东西戏剧化,很平淡,也给观影带来一点舒缓,一种期待在支撑我看完:父亲到底给女儿找到一个怎样让自己和女儿都满意的女婿?
王学兵出现了,一个社会学研究者,这位父亲找到的男友,得到了女儿的好感,总算圆满结局,这时全片最戏剧化的高潮出现了:原来女婿还有外遇,而且外遇还是个很时尚的小伙子。千心万苦找到的女婿竟然是个同性恋,这给老人很大的打击。女儿最后还是和小男生再续前缘,尽管父亲不满意,但还是把船浆交给了他。父亲也患上了老年抑郁症,因为他无力扭转自己想给女儿设定的生活轨道方向。
王学兵的表演算是很不错,特别是在洗手间的那场戏,台词与眼神在简短间交代了一切,很见功力。《公园》已经得到国家电影局的审查认可,这也算电影局通过的获准公映的中国当代题材电影中,首次表现同性恋的社会话题。其实,电影局还是很开明的。
中场休息时,才发现《公园》的导演是尹丽川,作为导演处女作,还算可以,存在处女作导演应有的优点与缺点,影片整体感很强。她还是不善于写电影的戏,更多依赖于台词,我最喜欢的一场戏是三人划船,父亲、女儿以及年轻的女婿,一开始是父亲掌握着船浆,当小船经过小桥后,已经换成年轻的女婿划着船浆。这场戏相对是我喜欢的。有点《喜宴》里的父亲过安检时举手的一语双关。当然,《公园》还是相对生活化,刻意回避了戏剧化,在个人电影与大众电影间游离。
昨晚看的第二部电影是《箱子》,很好看,看完很兴奋,那种兴奋有点象当年看到《疯狂的石头》那样的惊喜。明天有空我要写点《箱子》的文字。感谢罗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