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向前冲--“新新人类”的爱情是大胆、直率的

(2006-04-19 11:40:09)
标签:

感情

新新人类

肯得基

卫慧

中国

分类: 两性关系
              流行偶像:每半年更新一次
              流行装束:每季更新一次
              流行恋爱年纪:越来越早
              流行恋爱场所:任何地方,包括虚拟的网络上
              流行情话:一切能够想出来的肉麻的话
              ……
  相对没有心理负担地尝试多元感情抉择的,是自90年代中期起开始不断身体力行的新人类和新新人类,这一代人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情感模式及价值观。我认为真的是开创。因为这套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不是从我们既往的社会教育体系中衍生出来的,而且全球同步,如同时装潮流。
  社会学者将70年代出生的一代称为Y一代,认为这一代和前几代人有着本质的差异,他们更注重个人享受,缺乏集体意识,不注重传统等等。
  这一代人到九十年代末还没有广泛占据社会的管理阶层,所以他们还不能左右社会潮流。但他们确已在世纪之交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文化,并在进入21世纪后开始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绝大多数人不会在初始注意到耐克鞋、牛仔裤、随身听这些消费品在后来竟然会改变了一代人的生活方式。
  1985年,肯得基在北京的前门开了它在中国的第一家店;1992年,麦当劳在北京王府井开了它在中国的第一家也是当时在世界上的最大的店。70年代中期以后出生的城市里的孩子就开始了被肯得基和麦当劳同化的历程。
  北京伟达公关公司是肯得基进入中国后的第一家公关代理。参与这个项目的一位先生回忆说:“当时的中国人对这种洋快餐有一定的抵触情绪,我们要想让老百姓接受这种新的快餐文化,选择的切入口还是从市场经营的角度谈,谈我们能从人家的市场操作中学到什么。”但这种宣传眼的设计显然是针对成年人的,对于孩子们,他们几乎从一开始就接受了那个白胡子老爷爷和红嘴巴的小丑。他们没有坚守本土文化的概念,一切都以开心和新奇为选择的标准。
  没过几年,孩子们的节假日节目之一就变成了吃肯得基炸鸡或麦当劳汉堡包。
  最初穿耐克鞋、牛仔裤、佩随身听是90年代初15岁至22岁的大中学生型的时髦装扮,但这也是欧美及其他发达国家青少年的典型装扮。这不仅仅是形象上的契合,更重要的,中国的青少年接受了这种文化标准,在他们年轻的心里考虑的只是如何不落伍,而不落伍的标准就是欧美的潮流。
  这些出生于70年代的人从能够追逐流行音乐潮的时候就听迈克尔·杰克逊和麦当娜,再后来就是U2、辣妹、木村拓哉、安在旭;在非粤语地区,他们也听刘德华、郭富城的歌;因为这些人都是当时海外乐坛最流行的人物。他们从小看到的动画片都是进口的,他们知道的时装牌子很多都是外国货,他们能通宵跳Disco。除了年轻,更因为他们并不“中国化”,从感觉上他们更愿意选择这种被大人们称为“洋”的生活。传统是什么?他们学到的和美国的、日本的、法国的同龄儿童有许多相似之处,当他们成年后自然就和这些有了很多的共同语言。
  染头发,离家出走,早早谈恋爱,超前消费,网恋……这些在他们的父母看来很出格的行为,在他们的逻辑里却非常正常。他们活着要轻松,要痛快,要舒服,社会加之于这些小“皇帝”沉重的上进压力,他们则全力释放。
  这一代人不存在转型、适应等复杂的过程,他们在几乎未经本民族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教化的前提下,直接进入了国际潮流,而且融入得非常顺利,非常快速,语言本身不成其为障碍。
  反传统不再是理性思考的选择,而根本是一种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如果和传统不一样是“坏”的话,我们为什么要做一个平庸的、没有个性的“好”孩子?
  Y一代们没什么需要捍卫的--除了自己;他们也没什么需要选择的--除了眼下。
  如果说70年代感动了一代美国人的经典爱情片《爱情的故事》描写的爱情和中国80年代中期以前的爱情一样纯洁的话,那么80年代后期进入中国的欧美电影可就没这么单纯了。有人把这种躁动归结为太阳黑子活动或世纪末情绪,人变得欲望更多、更强,也更耐不住寂寞,忍受不了平淡,追求更精彩、更刺激、更富个性成为全球的主旋律。
  90年代末,“谁是你心目中的英雄?”的一项调查结果的公布曾震动全国,孩子们的答案使我们再次反思我们的教育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孩子们把许多电影、卡通片中的人物列入了英雄名单,而且还排在前几名,而雷锋则排在了倒数第二名。
  据90年代末报载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北京某市重点中学初三年级的学生中,有7个男生的书包里装有避孕套,有1人承认他有过性经历,有11人承认他们和异性有亲密接触。
  据上海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1997年的调查,69.34%的上海未婚女青年承认有过婚前性行为,其中有过婚前妊娠史的占39.9%。据《女性月刊》1998年发布的《我们的性成长历程》专题调查,中国城市知识青年首次与异性性交的年龄在17—19岁之间的女性为27%,男性为20%;在20—22岁之间的女性为28%,男性为13%。1998年3月,深圳街头出现了安全套自动投币柜员机,只要你投入一元硬币,即得到一只“小夜曲”牌安全套。
  传媒及周边环境以各种形式流露着关于性的信息,青春期的提前到来使新新人类身心两方面成熟得都早,而令人担忧的是我们的教育并没能及时做出调整。
  这一代人不给自己施加太大的压力,例如承担多少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同时又自信而任性,相信自己能过上全新的生活。他们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既漫无边际--假设自己能成为名人、富翁,获得童话般的爱情,也无比实际--眼下能拥有什么,爱情童话里是不是包括房子、车子、票子?对物质在感情中的地位,他们毫不掩饰自己的重视。
  1999年12月的《新周刊》在北京、上海、广州、沈阳、武汉、成都、香港七城市做了一个调查:“我看男女关系”。那些受访对象中年龄在30岁以内的人对男女关系的看法有着鲜明的代际特征--
  北京。林林,男,28岁,保险推销员,大学,月收入1万元左右
  “我有女朋友,一两周见一次,聊天,做爱。我们都是有事业的人,或者说野心。我们都想要更多的物质,比如房子、更好的车子,又都想凭自己的能力。我和她更像一对搭档,让生活不太枯燥,有放松的时候,但又不会沉溺得不行。这种关系不是以婚姻为前提的,还行。
  “在35岁前,我不会考虑结婚。如果非要娶老婆的话,我希望她是比较独立的女人,小有成就。有大成就的女人,一般来说,都不像女人。我不明白80年代的《渴望》居然万人空巷,刘慧芳倒是绝对的贤妻良母,但太缺乏个性。”
  上海。李炜,男,28岁,广告人,月收入5000元,未婚
  “男女之间最理想的关系是同居,不论最后结不结婚都应该先同居。现在的人一般比较自私,比较独立,很少会改变自己来适应别人的习惯。……
  “其实现在谈男女关系已经不时髦了,人的感情太复杂。到下个世纪,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可能不再局限于男女之间了。”
  广州。叶志雄,男,自由职业,无固定收入,未婚
  “男女关系是一种自由组合的关系。我们现在拥有了更多的自由,择业自由,择偶自由,男女关系也跳出了以前的框框。如今很多男女崇尚“合则来,不合则去”的来去自由的“规则”,这不意味着违背了道德规范,只是选择过程中的自由度大了,对双方都有好处。我以前先后有过三个同居女朋友,邻居们总是用一种怪异的眼光看我们,我知道他们在背后说我生活糜烂,乱搞男女关系。怎么啦?这是我的私事,难道我找一个适合我的老婆也不行吗?人如果在感情上背负了太多的责任,或者责任取代了感情,还有什么幸福可言?那是一辈子的事啊!”
  武汉。李珂,女,22岁,记者,月收入2000元左右
  “现在有些男女关系发展太快了,像速食面。
  “而且好象现在的人都不太相信爱情,虽然我也不太相信,但是既然两个人决心走在一起,就应该以平和的心态面对两个人之间可能发生的种种问题。
  “我对婚外恋抱宽容的态度,只要双方能够悬崖勒马,不伤害任何人。但我不能容忍婚外性行为。”
  成都。周明媚,女,26岁,大学,公司职员,未婚
  “我和男朋友已经同居3年多了。并不是我们爱得难舍难分,而是出于实惠的考虑。……”
   “世界太拥挤/心里太空虚/让我为你/涂上颜色/画你的眼睛/画你的表情/怎样的你/由我来决定/不想日子过的太有规律/我只想要一点幻想的自由/不让时间流失得太快/我只想要一点快乐和自在。”(许美静《颜色》)
  世纪末。
  有男女在媒体上刊出整版征婚广告,就像所有的产品广告一样惟恐旁人不知;影楼里又多了一种业务:拍摄人体写真照--那是真正的裸照。前去拍摄的女孩子们大多20岁左右,她们是想为自己的青春做一份真实彻底的记录,还有的女孩是为了享受一下通常只有明星才有的“特权”。
  当17岁的徐怀钰唱道:“除了爱情我每一样都愿意排队……看到白马王子就大胆向前冲啊!”你不能不对这种勇气和直白啧啧称奇。
  也是,爱都爱了,还有什么可躲闪的?徐怀钰式的爱情就是这样不加掩饰:“请你快点把门打开……我想和你谈恋爱……数到100,如果你的门还没开,我想还是等明天再来。”
  前辈们可以说现在的年轻人不知深浅,但他们几乎别无选择,选择爱情的同时也选择了伤害,除了继续向前,他们无法两全。
  1998年,中国有两件事成了“新新人类”们的兴奋点,一件事是电视连续剧《还珠格格》的上演。
  《还珠格格》基本上就是现代中学生生活的古装版,一群调皮不喜欢被管束的孩子闯了一个祸又闯了一个祸,但居然总能化险为夷。而且那些少男少女每个人还都有一段旖旎的罗曼史,这简直就是中学生们的乌托邦。剧中饰演“小燕子”的赵薇因为演的是一个没有知识、不肯受任何规矩束缚、无法无天任性而为的小女生而最受青睐,而那个饱读诗书、曾经不敢逾规逾矩的五阿哥恰恰就喜欢这样的姑娘。年轻的一代以痛恨高考始,继而痛恨学习,对一个不学无术的小女生如此喜爱,可见他们心里是多么赞赏“不讲规矩”。
  另一件事就是日本偶像剧的播出。
  先是《第101次求婚》,接着就是《东京爱情故事》。当赤名莉香眯着她的细眼,叫一声“完治”,那些少男少女就被拖进了日剧的漩涡。
  日剧里所表现的生活就是“新新人类”的梦想。男孩子希望有个铃木保奈美或常盘贵子那样的女朋友,女孩子希望有个吉田荣作或木村拓哉那样的男朋友。穿漂亮的时装,有一间小小的但很有情趣的公寓。手机上贴着恋人的照片,街头的电子显示牌会适时打出“我爱你”的情话。有眼泪,有甜蜜,都是不沉重的。
  这种“完美”的爱情故事让“新新人类”们陶醉不已。这种爱情里只有相爱的两个人,与国家、民族、政治、经济等等毫无关系。
  1999年夏天,一个身高一米五几、称不上多漂亮的台湾高山族女孩张惠妹震动了中国流行歌坛,连续在北京、上海、广州、昆明等城市的体育场开个人演唱会而场场爆满,而且票价从80元直到2000元,引得媒体大肆炒作。
  当张惠妹站在北京工人体育场的后台,手持话筒大声问:“你们在等谁呀?”全场近5万名观众一起有节奏地喊:“阿妹!”“阿妹!”“阿妹!”整个体育场像是沸腾的海洋。
  “现在才是关键/最重要的在眼前/抓住还是拒绝/FOLLOW你的感觉/ 现在才是关键/不要再犹豫不决/爆满的热情像烟火直冲上天/爱要爱的热切/不爱就干干脆脆。”
  在她的身上,“新新人类”们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张惠妹只不过把他们的心声唱了出来。
  2000年,第一部网络小说痞子蔡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出版。书中向我们呈现了网络时代“新新人类”的爱情交流和表达的模式:
  如果我有一千万,我就能买一栋房子。
  我有一千万吗/没有。所以我仍然没有房子。
  如果我有翅膀,我就能飞。
  我有翅膀吗?没有。所以我也没办法飞。
  如果把整个太平洋的水倒出,也浇不熄我对你爱情的火焰。
  整个太平洋的水全部倒得出吗?不行。所以我并不爱你。
  轻舞飞扬:
  如果我还有一天寿命,那天我要做你的女友。
  我还有一天的命吗?……没有。所以,很可惜。我今生仍然不是你的女友。
  如果我有翅膀,我要从天堂飞下来看你。
  我有翅膀吗?……没有。所以,很遗憾。我从此无法再看到你。
  如果把整个浴缸的水倒出,也浇不熄我对你爱情的火焰。
  整个浴缸的水全部倒得出吗?……
  可以。所以,是的,我爱你……
  感情变得不明确,不肯定,也好像不需要明确和肯定。
  2000年的春天确实不平静。一个叫卫慧的女孩出了本书,叫《上海宝贝》,一个叫棉棉的女孩出了本书,叫《糖》。
  这两位被称为“晚生代”的女性大胆而直白地表述她们对爱情、对性、对男人、对享乐的感受和感觉。描摹之细腻、之露骨令人连连惊叹。
  每天早晨睁开眼睛,我就想能做点什么惹人注目的了不起的事,想像自己有朝一日如绚烂的烟花噼里啪啦升起在城市上空,几乎成了我的一种生活理想,一种值得活下去的理由。
  ……
  可我一点也不谨慎,我也一点不想要谨慎。我长到25岁,从来就不想要那种什么都不去惹的安全。(卫慧《上海宝贝》)
  不过,她们也成为舆论指摘的对象。对他们的评论早已超出了文学领域,而更多的是对女人的攻击。而且,这其中的批判者尤以男人居多,好像这两个女人就是堕落的化身,是她们这些女孩令男人变得下流和受到伤害的。但这两位女性却表现得非常镇静从容,对周遭的指责和谩骂一副充耳不闻的姿态。这和1988年那个因做人体模特遭乡邻唾骂而精神失常的陈素华真是有天壤之别。这绝不是个人性格不同这么简单。在当年,陈素华很难生存得自在惬意,但今天,卫慧和棉棉完全可以继续她们自己选择的生活。
  《上海宝贝》中的倪可有两个情人,一个善良富有,能给她爱情,但没有性能力;另一个不会给她爱情,但能让她拥有性高潮。对这两个人的占有是现时甚至以往男人女人共同的追求。只不过,“新新人类”不分男女,在这件事上不加掩饰地追逐。当然,他们也很清楚,灵与肉终究无法两全,全都想要的后果就是像倪可一样全都失去。但这样的过程和结局仍然令“新新人类”们不曾改变他们的主张。
  我认为这是“新新人类”最重要的标志--从一开始,即使知道后果,也仍然要完成这一过程,不论是喜是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