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旋律的类型尝试:《我的战争》里的“套路”与真诚
在美国参与的众多战争中,朝鲜战争很可能是最少被表现的20世纪的战争,这不仅仅是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未能取胜,而是这一场平局对于二战之后的世界格局影响甚大,是冷战的重要基础,也是中国在美国、苏联之间取得再平衡关系中重要砝码的逻辑前提。《我的战争》改编自巴金小说《团圆》,其中讲述了战争的道义前提及后果,1960年代曾经有著名的《英雄儿女》,如今则交给了来自香港的类型片导演进行新时代的创作。
http://p3.pstatp.com/large/dde000517ee98b8aa17
香港电影导演从内地放松合拍片名额之后,集体北上。十几年来,无论从内容制作到市场宣传,“东方好莱坞“里走出来的职业电影人凭借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娴熟的电影技巧,拓宽了华语电影的受众,为中国内地电影产业化做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作为香港影坛最独树一帜的类型电影导演,“彭氏兄弟”用了二十年的时间在“惊悚恐怖片“这种竞争最激烈,也最难有所突破的商业类型片中辛苦耕耘,从1997 年的《疾走英雄》到2007 年好莱坞版《无声火》,从2007《C+侦探》到2013年的《逃出生天》,彭顺、彭发这对孪生兄弟的电影导演历程已经从一个行业新人成长为华语电影的中坚力量。
http://p1.pstatp.com/large/dde000517ed3ae68530
彭顺,胶片调色师出身,暗房里的光影实验让他敏感的捕捉到了潜藏在彩色画格背后的观众心理,兄弟二人执导的电影无一例外都具有极强的视听风格,从摄影到声音设计,于细微处抓住观众的心跳和呼吸。回望过去,从香港的职业生涯起步,到在泰国影坛的声名鹊起;从泰、港资本合作与市场占领,到辐射亚洲地区,再到进入中国大陆影院、远征好莱坞与北美市场。2016年于中秋节上映的抗美援朝史诗电影《我的战争》,是“彭氏兄弟”彭顺最新的作品,影片一反“主旋律电影”的人物塑造套路,“火华社”社长刘烨搭档文艺女神王珞丹、双料视帝黄志忠,台湾电影新人杨祐宁倾情相助,上演了一场大时代里的小人物面对战乱和炮火,挥洒革命热血的故事。从中国人民志愿军搭上东去的火车,跨过鸭绿江的那一刻起,士兵们心里想的就是早日和家人团聚。战争的残酷让爱情亲情蒙上了血迹,但等到士兵们翻山越岭,从死亡中走出来的时候,鲜花和掌声淹没了昔日战争的残酷。
http://p3.pstatp.com/large/ddd0007988a5066baec
《我的战争》极大程度上展现了彭顺对于“惊悚”效果的营造,影片伊始,火车在平原上疾驰,车厢内志愿军们欢声笑语,在革命歌声的感染下,战士们士气高涨。就在这个时刻,一场突如其来的空袭不期而至,还沉浸在歌颂氛围里的士兵们不知所措,子弹如暴雨般袭来,整个列车瞬间置身火海。剪辑节奏简洁明快,战争的残酷通过视听语言直观地传达出来。战争场面的真实感是电影的一大亮点,彭顺用快速剪辑、爆破场面的升格与回放、GoPro镜头的穿插,让子弹横飞,危机四伏的朝鲜战场充满了杀戮感。当然,彭顺很好的掌握了“血腥”的分寸,甚至在某些段落将战争场面浪漫化,影片高潮,争夺“537”高地,钢铁“九连”在清晨的第一束曙光照耀下来的时刻冲上阵地,冲锋号角伴随着炮火的轰鸣声,奏响了整个中国人民志愿军的豪气。
http://p2.pstatp.com/large/e4a0008c333c57dc2da
“主旋律电影”以往都是主题先行,在场面调度和视听语言上往往被人诟病,彭顺的大胆尝试,证明了未来战争电影所拥有的潜力,无论是故事层面,还是影像层面,它都代表了对主旋律电影在市场化如此细分的今天一直未能解决好的一个问题——“观众接受”的有效探索。当王珞丹和杨祐宁在火车站再次相遇,浮现在二人心头的或许不再是战场上的同甘共苦,而是对新生活的向往。由此观众有了一种情感代入,这场以保卫战为名的国家战役从情感层面流到每一个士兵身上,流到他们的血液里,真正的成为“我”的战争。(房留祥 孟庆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