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毒战》看港片突围:妥协者的光荣胜利
(2013-04-12 12:07:35)杜琪峰导演的《毒战》,令很多熟悉内地电影政策的观众感到意外。这一次,制毒、贩毒和销毒的故事发生在内地,即便天津、湖北和广东的地名做了一定的处理,然而车牌和风俗却明确指认出公安部和电影审查部门不再回避某些客观事实的存在。杜琪峰被称为香港警匪电影教父已经多年,他和韦家辉、游乃海等人组成的“银河映像”团队,多年以来坚持在地化风格强烈的创作,《枪火》、《暗战》、《黑社会》、《PTU》、《夺命金》等品牌电影让杜琪峰蜚声海内外。杜琪峰曾经是最早进入内地拍电影的香港导演,1980年公映的《碧水寒山夺命金》便在内地取景。然而,《毒战》作为港片突围的意义,更在于内容的全面解禁。
《毒战》全方位、无死角的对准毒品行业,通过塑造古天乐饰演的毒枭来反映毒品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毒品对于社会的危害,参与者的孤独、疯狂导致家庭破灭、道德缺失和秩序失衡。孙红雷饰演的缉毒队长,与各地同行合作,专业化、职业化探案,冒着生命危险,最终与古天乐及香港七武士贩毒团伙、内地马仔等交火,所有人非常突然的在子弹横飞中死掉。在《毒战》之前的内地警匪影视剧中,英明神武、壮烈就义是两大法宝,如今统统被偶然的际遇所取代,观众情绪的涨落与正反主人公的情绪合拍。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毒战》,内地的背景,其实也未曾改变杜琪峰电影的精髓,《毒战》以极其写实的、冷色调、直至现场、宿命感的描摹,具有可信度的营造了毒贩的凶残,干警的牺牲在宿命感强烈的氛围中贡献出意义,所有的牺牲都是有价值的主流价值观在此得以渲染。事实上,我们也无须讳言《毒战》之所以能够通过审查,与出品方海润、电影频道有着绝大关系,海润曾经推出过缉毒题材《永不瞑目》、《玉观音》等海岩剧,他们对于相关政策和人脉关系的把握是本片闯关成功的关键因素。只有此次在可以讨论的空间里妥协,才能实现光荣胜利,一步步的前进,总强于固化的实质倒退。
杜琪峰也是用十年时间,才摸索到如何在保持住创作特色又能够与内地主管部门的意见统一的前提下完成电影,2003年的《大只佬》被删改为《大块头有大智慧》是影史上不可抹掉的污点。如今,主管部门、出品方、电影主创和观众都能从《毒战》中各取所需、各得其所,毫无疑问是妥协的胜利,也是艺术领域的包容性增长的具体表现。(发于《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