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黑衣女人》:终于又在电影院里看到鬼了

(2012-09-20 00:49:14)
标签:

黑衣女人

哈利波特

娱乐

分类: 剑走偏锋

 

从小说到话剧,再到电影,《黑衣女人》的故事蓝本的确是经过反复试炼的。只是,在全球恐怖惊悚片没落的趋势之下,也没能激起多少涟漪。中规中矩的影片,谈不上失望,也挑不出亮点。想必有一大半影迷,纯粹是冲着丹尼尔·雷德克里夫去的。借助漫长的八部《哈利波特》,被观众所熟知,并迅速成长,可以说是已经顺利的完成了“荧幕成人礼”。作为“后哈利波特”时代的第一部作品,选择压抑黑暗的题材,挑起丧妻痛楚的大梁,看得出他是在极力让人们忘却先前小男孩的形象。没有了魔棒,没有飞天扫帚,转眼间就化身为了凡人。于是在乐此不疲的独闯阴森老宅、进火场救人、潜沼泽捞尸体等举动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他的敬业有加。单凭这些桥段,我想对于片子本身而言,就没什么好吐糟的了。本片最大的观影体验,便是本以为中国电影院里不会有鬼,始终在为那些灵异现象找逻辑,结果最后却是真滴,这个可以有,本来。

 

 

《黑衣女人》的故事内核简洁明了,那便是一位母亲的“爱之深,恨之切”。类似的报复就好比是低调版的《咒怨》,毕竟人家黑衣女人从来不亲自动手,而且目标只是孩童。哪像是十恶不赦的伽椰子,向来都是来者不拒的。丹尼尔·雷德克里夫诠释的亚瑟,饱经风霜的模样,在贯穿始终的英伦式阴暗布景中,一直沉浸于痛失爱妻的悲伤之中,晃晃而不可终日之下,本能的对神灵抱有信仰,或者说是幻想。如此一来,他便不知恐惧为何物,孤身一人反复探寻凶宅。当故事行进到屋内的椅子会自发摇动,玩具会无缘由的被激活的时候,咱们国人俗称的“鬼”就必有无疑了。自此,亚瑟便更加一发而不可收拾,妄图同“黑衣女人”对话,看来是想跟“她”交个朋友,顺便问问能否给去世的妻子捎个话,送点日用品什么的。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手法,在现今的恐怖片中是被滥用的、遭人诟病的。恐怖片的成败正是在于此,必须要有一个可以让观众信服的理由,给恐怖元素的延续找一条顺畅的、出其不意的道路。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影片,只是打着“恐怖”的幌子,自说自话的在无病呻吟。

 

 

其实《黑衣女人》的故事,可挖掘性还是很有深度的,完全能够说的比现在好一些。就拿西班牙的《孤堡惊情》来说,国内也引进过。同样是以母爱为主题,在不失恐怖惊悚的前提下,通过插叙、倒叙的手法,花大量的笔墨去呈现母子关系的闪影,不但不会显得拖沓,反而会大大提升情感的深度与价值。而反观《黑衣女人》中,除了寥寥几封默读出来的信件能够感知母亲对于孩子的爱,剩下便是无休止的报复。难道导演是认为,那句反复念叨的“我永远不会原谅你”,最能凸显出母亲爱子的疯狂么。那么,这段母爱就委实阴暗,一点也不纯美了。在没看过原著小说的前提下,我以为加几场母亲与孩子嬉戏、分离、思念的戏码,再把孩子的死与小镇民众的冷漠联系起来,或许从情感上,会更有料一点。当然,也免不了会落入俗套的窠臼。但至少不会像现在这样,毫无营养、苍白无力地将复仇进行到底吧。

 

 

当“爱”成为“恨”的理由,这个社会就不和谐了。为此,国内的版本在末尾处的设定是,火车并没有装死父子俩,很俗很和谐。只是,那个搀扶了摔倒老人,轻则赔钱,重则牢狱的,还真不知道是哪个国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