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妈妈圈的流言蜚语》:聚焦“小升初”,这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由来已久

(2012-06-04 15:10:07)
标签:

妈妈圈流言蜚语

娱乐

分类: 剑走偏锋

由范小天执导,刘蓓、邬君梅等实力派演员倾情演绎的《妈妈圈的流言蜚语》是国内首次关注“小升初”教育问题的一部都市家庭剧,目前正在紧张的拍摄制作中。近来都市家庭剧走入婆媳大战、夫妻大战的怪圈,此类题材剧作充斥荧屏,同质化严重,艺术创作讲究独创性,《妈妈圈的流言蜚语》敏感抓住现实,直面“小升初”那些不能说的秘密,倒是让笔者不免也想借此发一点感慨。

 

虽然刚入六月,但一年一度的小升初大战早已开始,鏖战正酣,既有众多学生转战应试于各所重点初中,是为明刀明枪的“费厄泼赖”,又有众多父母求亲告友、请托送礼,是为各出奇兵、暗箭难防的不正当竞争。杂乱不一、令人眼花缭乱的录取标准、录取程序,永远不会光明正大公示的录取过程、录取结果,由此催生了大量的腐败。据报道,目前北京“小升初”的择校费每年创收15亿,一个重点初中的校长因此而可自由支配的资金轻松超过一个亿。而一直被有关部门爆炒的所谓公平的“电脑派位”其实并不公平,真正参加电脑派位的都是些平民百姓,在这个盛行“拼爹”的时代,其实最终还是“老爹派位”。

 

想当年,笔者也是从小学而入初中的,但记忆中的景象似乎没有这般惨烈。斗转星移,如今众家长为“小升初”如此执着,到底是为哪般?

 

在我看来,其根子在于教育资源分配极为失衡。就拿所谓的“素质教育”来讲,东部沿海地区的大城市的素质教育据说搞得“有声有色”,而中西部尤其是西部为数众多的落后地区特别是山区的孩子们却连接受基本教育的师资条件、教学设施条件、营养条件都不具备。即便是在同一座东部沿海城市的两个学校,其教育条件与水平也往往可谓天壤之别。如同是北京的学校,非重点如何比得上重点?而在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眼中不入流、不合法的打工子弟学校又如何与那些在全国亦属“最优”的初中有得一拼?重点、非重点、打工子弟学校,这三者就好比亲娘的孩子、后娘的孩子、没娘的孩子,其境遇自然是冰火两重天,不可同日而语。

 

欧美难道就没有“小升初”?何以在中国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如此惨烈?有人说这和中国家长们喜从众的心理有关。他们一窝蜂地要让自己的孩子挤进重点、位列优秀。但我们能一味地责怪家长的心态畸形吗?这实在是中国人的集体缺点——民族“劣根性”在作怪。

 

 

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从众本无可厚非,但放眼全球,从众之烈,于斯为甚,是为“跟风”。“跟风”是中国人一贯的传统,就连几千年前的孔圣人都感慨地说过“吾从众”。如今的中国,喧嚣,浮躁,焦虑,哪怕平地刮起什么风来,不管是东风西风还是南风北风,都会有大批人群起而响应,以至全民癫狂,这已经成为全社会的一种集体无意识,个人在其中是很难免俗的。我们又怎么能一味地责怪家长呢?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中国的教育病了。教育者,立国之根本,强国之首道,所谓“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本不该是一句空洞的口号。与国际接轨,向世界水平看齐,也是我们中国的一个“特色”。教育在社会病中更显突出,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在没有规则的阵地上,家长们拼了,疯了,闹了,因为她和他要本能的为孩子负责。其实,谁也不知道怎样才是负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