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落长安》:河南人逃亡在陕西 姚晓峰激发半个世纪的激情

标签:
叶落长安姚晓峰吴文莉赵冬苓陈小艺倪大红刘涛娱乐 |
分类: 剑走偏锋 |
曾用名《逃亡1942》的剧集《叶落长安》,由山东籍编剧赵冬苓根据陕西作家吴文莉小说改编,曲江文化等制作方给了姚晓峰一个充满施展自己导演功力的舞台,他将一段充满艰难的死亡历程刻画的淋漓尽致。
当然,展现死亡本身并不是仅仅为了呈现灾难,而是更好的表现渺小的个体如何在灾难面前重新燃起生的希望,并最终绽放生命之机。对于一部跨度超过半个世纪的生存变迁大戏,最考验的是导演对于历史风云的驾驭能力及对众多人物的复杂关系的处理,因为我们不仅希望能看的热闹还希望看的有感染力。
目前正在北京卫视红星剧场热播的《叶落长安》,始于1942年的那段灰色历史,与刘震云、冯小刚的《温故一九四二》的故事背景相同,终于2002年的充满希望的现代世界,其中既没有刻意拔高,也没有回避历史的伤痕,有的只是对历史的直面叙述,以及在叙述历史时生的希望与坚强。
不同于以往历史剧,姚晓峰的《叶落长安》在理性把握历史的同时还展现了那种让观众兴奋的激情。剧作一开始就将我们带进了那个荒凉的时代,在灾难面前人命贱如草,每个人都挣扎在亲情与活命之间。然而他并没有对谁进行谴责或者批判,只是让我们看到了生存极限被打破时人们的悲痛与无助。在那灰暗的画面里既有对苦难本身的诉说,也有对生存希望的追寻。
河南人逃难西安,是一次涉及百万人的大逃亡,无数人的命运在那次逃难中发生了巨变。然而导演的目光始终追寻着那个叫郝玉兰的小姑娘,把她一生的悲欢离合收入镜头。而围绕着她的一生,又展开了众多人物的不同遭际,这种对历史的处理方式,将历史的最细微之处放到观众的面前,让观众充分体验到历史的无情与人的坚韧。
郝玉兰作为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女孩,却用自己的一生努力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历史的天空。这是一个充满生命激情的导演,他将自己的激情任意地挥洒到历史上,于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部大气磅礴却又不失细腻的《叶落长安》。实际上对比大量传统影视剧对于女性的塑造手法,本剧在保留中亦有突破,那便是脱离脸谱化的完整呈现。玉兰也有着那个时代的盲目与从众性,甚至为了所谓的“进步”要与丈夫离婚的场景都很值得如今的观众思考。当然,也并非一味的烘托其所谓的优点,这种几经辗转之下的盲目选择中,更是透露出了个体在大环境下的无奈和随波逐流之感。
当年孔尚任在《桃花扇》结尾说,“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兴亡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在这种对历史的审视中,我们体验的就是这种挥之不去的苍桑和物换星移苍海桑田的感慨。所谓“白发渔樵江渚上,笑看秋月春风。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历史已经远去,可是我们总有挥洒江山,指点历史的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