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线》:战场上的莎士比亚
(2010-01-12 18:31:32)
标签:
生死线云飞扬兰小龙抗日战争娱乐 |
分类: 剑走偏锋 |
我现在认为编剧兰晓龙是一个医生,他喜欢开药方,对于电视剧的影响力而言,他超过导演孔笙和主演廖凡、张译、李晨、杨烁。从《士兵突击》、到《我的团长我的团》再到《生死线》,从故事时间上讲是逐步向前回归,但是一样的暴力、愤怒和执着,他绝对不拘束于规则之内,然而给你的却不止是反对游戏规则那么通俗易懂,《生死线》说的是信仰。中国人在任何战争疑云面前都不会简单粗暴,历史和文学、影视多次证明了这个民族的和平属性的强度。
卫国战争大背景下的信仰,小城泸宁内有着各种普通的中国人,无论是国军还是共党再或者是小老百姓,都被卷入战争了,这是中国完全被代入世界大战的象征,每一寸土地都可能上演生与死的事件。正如《士兵》不仅仅是讲许三多的成长,更多是对当代社会要求一种责任。《团长》也不只是滇南战役的一场胜利,更多是论说最残酷环境下的败战策略,如何在没有可能的情况下做到。《生死线》更像是蓝晓龙向莎士比亚致敬,硝烟尚未弥漫或消散,舞台上的角儿正在探讨人生。当然,我没有说这部剧就是话痨,事实上战争场面相当出色,蓝晓龙不会做投机取巧的本子。《生死线》是关于战争、人性和命运的启示录,有关个人如何在大时代中生存。蓝晓龙彻底的尊重角色,于是更有机的营造出忧伤、悲悯和邪典的格调。
《生死线》想做的并非是生死道义上的拷问,而是对惨烈战争的冷思考。因为抗战不是从胜利走向胜利,所有活在其中的人都对自我有着考量。我尽量使用中性化的词汇,是因为时隔六十多年之后结局早就尘埃落定,但是地下党欧阳山川、国军军官龙文章、留洋知识分子何莫修和洋车夫四道风他们却不同,他们必须有自己的判断,思考的结果又不能像《黑客帝国》中的程序,他们卑微的活着不能重生,直面惨淡的局面,这些人的因果际会有不仅是传奇,更多极限人生的况味,本剧好就好在不自我感动和期许。
这些人的生与死,已经超越了泰山和鸿毛的区分,他们不是代价那具天平上的砝码,活着还是死去也不是哈梅雷特王子唠唠叨叨的自问自答,希望和绝望在漫长的战争中也没有最初的纠葛,八年抗战也不是茶几,上面也许没有那么多杯具和洗具。生与死之间的距离有多远,对于文人何莫修来说很摧残,他要超越不顾一切的冲动,在这个角度来说,他联系上了《团长》中那个孟烦了。《生死线》中也有原版的龙文章,却几乎是个乌鸦嘴。他们都要在困境中突围、救赎和重生,向死而生是一种态度。至于走出走不出,前方是末路还是又一村,其实没有人告诉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