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剑走偏锋 |
1945年8月14日,维姆·文德斯出生于德国,从小在英美占领区长大,对于流行文化相当熟悉和热爱。当后来文德斯成为德国新电影四杰,更有机会为童年的感悟拍摄。文德斯对世界的追问,通过电影、文字和摄影等来表达,在我看来他的关键词就是天涯,流浪和疏离。他绝不会讲述简单的故事,必定要在胶片上营造出属于他自己的视界:他对这个世界,以极其个人的特点,非常文化的理解。
1970年代开始,受到当时主流的美国公路电影的启发,和少年时对西部片的喜爱,文德斯开始拍摄属于自己的欧洲式的公路电影,并由此奠定了他以后的创作方向,流浪开始了,与社会的距离疏远了,他放逐在自己的影像和想象中。在他的著名电影《德州巴黎》、《美国朋友》、《柏林苍穹下》和《直到世界末日》等作品中,我们都得到浩茫的暗示,对世界的寓言,以及终极到无劲头的公路电影,向前向前,人生在向前。那是一种平等、平等、平和的观察,漫长而坦荡的等待,文德斯给我们以永远的背影,就好像古龙给我们的迷雾一样的语言冲力。
天涯、云端与心灵,哪个更远一些?铸就灵魂,是撕心裂肺的大事件。娱乐性灵,也是洒脱率意的大事件。道德、理想与压抑、剥夺有必然的联系吗?如果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决定于某几个电脑沟回的冲动,那么我们定然丧失我们的记忆,我们无从谈起对当下的确认,未来便如同鬼域浩渺,没有个性的电影是文德斯不屑的,没有个性的文字也是我难以阅读的。“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我们都不过是过客,何必顾虑重重,天涯也在心里,比邻也是天涯,结果如何,过程何如,都是自己的事,漫步云端方能看尽过眼云烟,是朦胧是清醒是永恒是刹那是冷酷是温馨,都是自己眼睛的选择。当然,我们必需指出,文德斯对于前辈的尊敬,尤其是小津安二郎和安东尼奥尼。酷好流浪和冥想的他,却对宁静和前卫都很有兴趣。
文德斯对传统电影是解构的,从《守门员对点球的焦虑》开始,他喜欢探讨事务和人生的状态。他一定要在路上或空中,才能解决一切叙事的苦楚,然而《柏林苍穹下》的天使们也是知道柏林墙的这边与那边不同,也就是说,政治和天涯有关,天涯从来不仅仅是个地理概念,天涯和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期待息息相关,诗意和虚空持久的保持在文德斯的作品中,很是恰当,正如他《寻找小津》,在《云上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