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楼市》对话王路

(2008-09-19 15:38:05)
标签:

建筑与地标

杂谈

作者:《楼市》149期
 

http://www.houseguide.cn/picture/20089161453575.gif在壹方建筑设计事务所的二楼,记者见到了身兼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世界建筑》杂志主编及壹方建筑主持人多重身份的王路,此时已是夜晚9时许,但他仍然精神爽利地准备着自己将要进行汇报的方案。对于自己的多重身份,他并未感到烦琐而忙累,而是极其享受当中的乐趣。
《楼市》:如何在如此众多的身份中把握自己的角色?
王路:老师、建筑师、杂志主编,其实是差别比较大的几个范畴,但是这样的身份转换又常常可以让我在不同领域有收获,感受不一样的生活环境。建筑师是我的本职,做杂志主编又可以通过选题接触更多信息并对世界各地整体流派进行把握,做老师则可以经常与年轻的人们在一起,感受他们新鲜的思想,同时也让自己的观念变得更年轻。这其实也非常有利于我们拓展自己的设计思维,虽然有时候确实非常忙,但我还是很享受这其中的不同的生活感受。
《楼市》:您如何看待理性的建筑与感性的艺术之间的关系?如何评价中国的当代艺术与建筑?
王路:建筑首先是工程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它为人的使用而建,也是人的生活方式的体现,不仅仅是一个个体的雕塑般的“造型艺术”,它要实用、坚固、美观。所以我理解的建筑艺术是结合特定的功能和建筑所在的基地条件,所呈现的合理而有趣的格局、形态、空间、材料等的整合。我承认建筑是艺术也在于此。它与文学,绘画和雕塑不同,当然它们可以彼此结合。中国的当代艺术我并不了解,而中国的当代建筑我觉得有很大的发展,表现之一在于中国的当代建筑师不再沉湎于对风格的诉求,不再“描写”建筑,不再“雕塑”建筑,不再“画”建筑,而是在建构建筑,按照建筑有别于其他艺术的特定逻辑和方式在思考和建造。有很多很好的例子,将来会更多。
《楼市》:在给美术馆做设计之前,和张培力有过接触吗?您眼中的张培力是怎样的?
王路:我很高兴通过这项设计任务结识了张培力。不过大家平时都比较忙碌,而且相隔两地,接触的次数并不太多。不过他与我们平时印象中的艺术家个性强烈不太一样,他的性格很平和,也十分风趣、健谈,每次我们在杭州讨论方案后,他都会带我去一些特色地方吃“杭州特色小吃”,我们边吃边聊,很开心。
《楼市》:工作室最近在做哪些新的项目?
王路:几个项目同时都在进行,其中有为甘肃灾区设计的希望小学,以及与12位国内建筑师一起设计的杭州西溪湿地艺术家聚落,这个项目与青城山美术馆群有异曲同工之处。

呈现双重“风景”

综观这几个美术馆的设计,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通过呈现自然的曲线造型与大自然协调融合于一体;一是呈现直角立方形体,这一类型虽然看起来简单,但要与本身是流动形态的大自然协调起来并不容易,在设计上更具难度与挑战性。王路是个有个性的思考者,他将张培力美术馆巧妙地设计成了一个“有风景的盒子”,虽然是个典型的直角立方体,却并未把建筑仅仅当做雕塑来思考,而是让在其中活动的人既可享用美术馆提供的欣赏艺术作品的功能,又可以通过一个个窗户与自然对话,这些窗户的走向、位置必然框取到了最佳风景状态。建筑师在这一设计中并不是主角,而是布置一些墙面来展示艺术家的作品,充当了联系人的角色,将由窗户框出来的风景与艺术家的作品本身呈现出的“风景”联系了起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