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装在盒子里的设计——访青城山张培力美术馆设计者王

(2008-09-19 15:40:33)
标签:

建筑与地标

杂谈

作者:文/本刊记者 姚妍艳
 

http://www.houseguide.cn/picture/20089161450272.gif青城山·中国当代美术馆群因四川汶川大地震而被迫推迟开工,美术馆的设计者们也随即理清思路,对建筑进行一些结构上的调整,增强抗震设计,张培力美术馆的设计者王路也同样如此。

“张培力只跟我说,你只要做出一个房子,里面能够让我自由布置就可以了。”王路回想起为张培力设计美术馆的最初,张培力仅给他提了一个如此简单的要求,此外便是绝大自由发挥的空间。
实际上如果张培力把对美术馆的设计要求提得更细致一些,说得更多一点,对于建筑师而言,或许会更轻易地把握住方向。

回归本质
谈及张培力美术馆最突出的特点以及最能够在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的关键点,王路不禁莞尔:“没什么,仅仅是设计了一个很简单的盒子而已。”
任何一个房子其本质就是一个盒子,这一点也没错,但并非所有盒子都会成为震撼人心的建筑作品。如何把一个看起来十分“简单”的盒子做出不简单的效果来,是前期设计时需要花费最大心思思量的关键。
与青城山其他几个美术馆设计不同,就在其他建筑师找寻形态各异的建筑模式时,王路将自己的设计回归原始,即四方的盒子,满足基本的空间需求。“张培力对美术馆的要求不过是能够有足够的空间,让他展示自己所精心制作的影像艺术作品。”以录像作品著称的张培力钟爱着在时间传媒基础上对现实的表达,这与静态艺术作品不同,自然对美术馆这个装载自己艺术作品的空间要求也就不同。
王路说,其实最初设计时的想法是做一个张培力所喜欢的美术馆,当中再有一点自己风格的影子,能够反映出自己的建筑观—http://www.houseguide.cn/picture/200891614503415.gif—即结合基地,反映时代精神,简单朴实。“一方面建筑作为一个容器能很好地呈现张培力的作品,另一方面使建筑能嵌入基地,由场所中生成。”就是借着这么一个简单的思路,王路开始着手美术馆的创作。
早期概念的建筑原型是一个传统的简单院落,把院落盖顶构成大展厅,再辅以坡道,构成静动合一的展示空间;经过多次讨论后,建筑的基本形体还在,不过按照张培力的要求——需要地下空间和可以灵活分割的大空间,稍做了调整;最后的方案是一个盒子或容器,嵌入特定的基地,顾盼周边的风景。

在盒子内外看风景
整个美术馆看起来就是一个近乎封闭的简单四方金属盒子,只是当中有一些稍微凸出的部分,分布着几个不规则的窗口,连入口的大门都隐于金属墙壁之中,只剩下玻璃窗户缀在盒子之上以成为标志,并连通着馆内外的风景。
它以大小各异突出的景窗来反映室内空间的功能,使人透过窗子这一带框的“视屏”,由内而外可以看到现实世界四季变幻的风景;由外而内,透过“视屏”建筑也能传递给人对室内空间艺术天地未知的想象。
当人们步入张培力美术馆,便能直观地感受到它简单而纯粹的宽敞通透,四四方方犹如进入日常民居之中,高而简洁直白的四壁成为投射张培力艺术作品天然的屏幕,在偶然的玻璃景窗与走廊间可以感受艺术世界中的闲情小憩。整个美术馆分隔为4层,一、二层通过楼梯贯穿成为主展厅。第一层除了作为主展厅使用之外,王路的设计中又特意为艺术家定制了一块独立的私人区域,它就好像平日里的一处个人居所,方便艺术家将此作为个人工作室,随时都能过来进行创作。私人区域由楼梯连通地下一层,在创作之余,又能通过工作室外的连廊步入庭院中,享受自然气息。而在第三层则设计了一处大面积的平台,一侧房间为http://www.houseguide.cn/picture/20089161451779.gif展台的延续,另一侧则成为艺术家私人休息的起居室与卧室,无论艺术家还是来到美术馆里参观的人们,都可以步出到平台上,一览青城山胜景。
对于美术馆外的绿地设计,王路自我谦虚地说,就是“偷了个懒”,可实际设计得十分巧妙。他将美术馆里面的形状直接影射到绿地之中,成为绿地天然的轮廓线。绿地当中的小亭台同样延续着美术馆的主打风格,由金属墙壁围合成一个小型四方盒子,方便人们的休憩与盥洗。
“作为当代中国影像艺术的开创者,张培力的作品来自生活却有所超越,这一点与我本人的设计观念很一致。”在谈及设计过程中如何联系起艺术家的艺术作品与自己的美术馆设计时,王路的思路其实十分简单而纯粹:创作来自于生活,把大家司空见惯的事物加以重组,再以一种大家不熟识的方式或面貌加以呈现。“这就是我理解的艺术。”王路笑道。
恰是同样拥有这种简单的思维方式——从生活中获取,再由此而生发,张培力的艺术与王路的建筑获得了共通。

“有限”的艺术思维
与以往接触过的很多建筑师不同,王路坦诚自己对艺术并没有深刻的了解,对当代中国艺术更是如此。“其实在观念上我是一个相对保守的人”,他说只是因为学的是建筑,专业的原因使得自己对艺术才有了一些了解。而他所理解的艺术则应是去呈现美感的思考和表达,当然其中有很强的主观性,“它不仅仅是一种观念”。
这样“有限”的艺术思维多少让人有些讶异,但或许这也成为了王路作为一个建筑师所具有的个性之一,从而使其在建筑设计中更能纯粹地表达自己对建筑的思考与理解。此番要给一个纯粹的艺术家做美术馆设计,王路说,这与其设计一般的建筑物“有区别或者说没有区别”,他解释道:“说有是因为艺术家是一个特定的业主,与其他业主不一样,他有他的特定要求;说没有是因为即使一般的建筑(也有不同类型)也有特定的要求。所以对建筑师而言,只是各个业主的要求不一样而已。”在他看来,设计就是对这些不同要求开始的目标不同的辛苦而有趣的旅行。

设计中的反刍
http://www.houseguide.cn/picture/200891614514355.gif任何设计都不会一蹴而就,而常常要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加以改进,就犹如动物反刍一样,将已经进行过消化的食物再返上来多次地深度消化,好的建筑设计才能在一次次的打磨中得以完善。
王路说,在美术馆的整个设计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建筑外饰面所用的材料。最早的设计思路是采用金属作为主要外饰材料,具有质感的金属色泽反射着自然的光彩,颇具时代感与科技感;但在实地考察之后,设计团队又自我打破了当初的思路,认为玻璃外墙装饰更能折射出当地自然质朴的一景一物,并与之融为一体。然而,随着时间的积淀,玻璃并不能够长久保持最初的光华,这个问题开始困绕着设计者。
恰在此时,张培力的一番话犹如灵光一闪。闲聊中,他提起自己曾经在国外一些国家游历时,对那些略带锈迹,呈现些许斑驳的墙垣很有感觉,甚至非常喜欢。那么美术馆的外墙可否也向这样一种历史感靠近呢?
既想保留光的折射美,又要突出历史年月的洗涤感,铜金属这种材料迅速被采纳到设计中来。在外墙上大面积地铺设铜材,厚重的金属色泽增加了整个美术馆的质感与未来的时代感,同时又能够映射着周遭的草木,更重要的是铜材会随着年月的推移,渐渐与自然一起老化,在接受自然空气的氧化过程中,呈现出岁月的斑驳痕迹。
四川汶川大地震给青城山带来了更多关注的目光,尽管美术馆的建设因此而受到影响,但也给设计师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如何让每一个建筑能承受强大的地震冲击。“美术馆还没有开始建造,但我们已经在根据地震的一些情况调整结构方案,提高它的抗震性。”
尽管张培力美术馆这一个兼具过去与未来的“有风景的盒子”尚未实实在在地落成于眼前,在实际建造中可能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现实问题需要进行调整,但这次为张培力设计美术馆反复调整而收获到的经验,将会成为王路下一个或下下一个美术馆设计的思想源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