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解玺璋
解玺璋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4,312,373
  • 关注人气:6,1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说是对人生苦难的发问与关怀

(2012-08-23 14:23:42)
标签:

文化

小说是对人生苦难的发问与关怀

——读鲁敏小说《六人晚餐》

解玺璋

小说是对人生苦难的发问与关怀 

小说《六人晚餐》在叙事上很讲究。作者以一种对称结构安排丁、苏两家的故事线索。丁伯刚是个鳏夫,他带着一儿一女;苏琴是个寡妇,她身边有一女一男。所谓“六人晚餐”,就是两家合为一家过程中特有的一种仪式或场面。在这里,每个人的位置都是固定的,犹如两大阵营一般,两个大人顶头各一个,形成分界线,孩子们则两两相对,互相张望。这种格局似乎已经暗示着两家很难真正地融为一体的前景。章节设置也是颇费心思的,第一章写苏琴的儿子晓白,第二章便写丁伯刚,第三章写丁伯刚的女儿珍珍,第四章便写苏琴,第五章写了丁伯刚的儿子丁成功,第六章再写苏秦的女儿晓蓝。

 

每个章节的叙事角度都是双重的。小说采取了类似“复调”或“二重唱”的诉说方式。作者固然是所知角度,就像架在“六人晚餐”之外的那个机位,作者站在它的后面,充当那个隐秘的叙事者;而六位主人公则代表着视觉角度和听觉角度,他们不仅以内心独白介入小说叙事,而且各自讲述着他们对于那段共同生活经历的不同记忆,以及六个人在互视过程中各自的想像和描述。这就仿佛将镜头推成了近景或特写,以强调角色本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这也很好地说明了在这部小说中叙事者与被叙事者,或者说作者与主人公的主客关系。在这里,被叙事者貌似在叙述,其实都在叙事者的掌控之下,犹如一部影片,镜头运动、场面调度、用光、剪辑……都被导演牢牢地控制着,演员固然应该演好自己的角色,二者巧妙地纠缠在一起,构成了这部小说很突出的叙事特点。

 

六个人分别讲述同一群人的同一段经历,叙事中的时间相对来说是固定的和封闭的,这倒很符合叙事学对于叙事作品的要求。如果说,故事起点是苏琴丈夫去世的话——那一年弟弟晓白八岁,姐姐晓蓝十二岁;那么,“413日下午两点42分”应该就是故事的结束,结束于某个打火机心不在焉的偶然一闪。这个从叙事之初就设定的终结点,虽说出于偶然——历史总是被偶然性所支配,但我还是由此想到了福山所说的“历史的终结”,晓蓝的意识恰恰就在这个瞬间停顿下来,她甚至想永远地呆在那里。这或许是一种暗示,它意味着由晓蓝所代表的那种力量,驱使她追求更高贵、更有尊严的力量,已经被那富有激情的一声巨响化为乌有,丧失了推动整个历史进程的可能。

 

不错,在这部小说中确有其他力量存在着,他们每个人的述说都发散着不同的情感和气息,这使得叙事在一定程度上被零散化、碎片化和平面化了。但作者并不刻意回避整体化的努力。我想,我们应该对晓蓝这个人物及其所处位置给予特别的关注。作者写道,她在晚餐开始之前或结束之后的大部分时间里,总是“远远地挑了张椅子”坐下,名义上是在看书,背英语单词,实际上却因此区别于其他五个人,从而获得了更加广阔和深邃的视域,甚至成为作者视角的内置。这就是说,我们也许可以把作者与晓蓝作为同构关系来理解,作者通过晓蓝传达她对世界、人生,以及社会存在和生命价值的理解和认识。当然,作者不是晓蓝。晓蓝有她自己的人生轨迹,包括她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理想和追求。实际上,她是这个六人群体中最强烈地感受到生活的残缺和分裂这个事实的,她绝不可能与这个群体和解,即便是丁成功,她也只能隔着玻璃眺望他,亲近他。她和其他五个人的关系永远是若即若离的,这不仅因为她承担着要将作者视角内在化的重任,更重要的也许还在于,她一直“都把爸爸放在心里带着”,“一天都没有丢下过他”。她甚至“喜欢给爸爸增加一些更高雅、更亲切的细节,这会使得她孤独的追求有点渊源,不那么突兀”。

 

显然,这个“固有记忆加上自由虚构的爸爸”,正是隐藏在她身体内,推动整个故事向前发展的那种力量。而恰恰是这种力量,使得她永远处在理想与现实的紧张和纠结之中。作者揭示了这种追求的悲剧意味,事实上,她拿生命作为赌注的人生追求,不是有价值地生活,而是生活得有价值;她不是要活出价值,活出意义,而是希望得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但是,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不是可以追求的,也不是被给予的,而是生活于其中的人自己建立、自己创造的。这一点始终游离于生活之外的晓蓝也许很难理解,在她看来,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似乎只能存在于不停的追求之中,直到她所追求的东西随着那一声爆炸完全消失。

 

孩子的出现给叙事注入了新的动力,结尾那个江葬的场面,也暗示着原有的封闭格局将被打破,但人们是否有理由为此感到乐观呢?晓蓝盯着孩子像个小菩萨似的脸蛋这样想:“她也将一步步踏入严酷的人生,她会跌落于短暂的爱,会沉湎进轻浮的泡沫,被各种欲望所威胁与绑架。毕竟,她将要交给宝宝的可能会是这样一根汗水淋淋、黏糊糊的接力棒:被质疑的身世、经不得推敲的自尊,可能比妈妈的妈妈更加喜怒无常的妈妈,当然,还有浊水流淌的十字街区,以及对这些街巷的爱与憎恨。新一个轮回。看看,出身与阶层、奋斗或失败,这些老问题永远不会消失!”她这样想也许并不错,因为人的苦难远未结束,正是这种苦难使得小说获得了存在的价值,人类也因此有了“诗意地栖居”的可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