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诞是一种真实存在
(2012-07-04 23:10:23)
标签:
文化 |
荒诞是一种真实存在
——看话剧《驴得水》有感
解玺璋
看《驴得水》会得到一种荒诞感。不过,这种荒诞感不是关于这个作品的命名,而只是一种看戏的感觉和印象。严格说来,荒诞感是“一种形而上学的痛苦状态”,究其原因,产生于人生的无意义感,“由于人的存在与其环境不协调而变得毫无目的”,于是人陷入了一种困境。这或是人的荒诞感之所由来。表现为戏剧创作,“其特色是:用内心情境来代替外部世界,幻想与事实之间缺乏明确的区分,对待时间持自由态度(因而可根据主观上的需要加以扩大或压缩),环境具有流动性(把思维状况以可以看得见的隐喻方式反映出来),以语言和结构的严密精确作为作者对抗混乱的生活经验的唯一手段”。
这样看来,《驴得水》就不是一部荒诞的戏剧作品。在这里,剧作者所要表达的,显然不是由于人生的无意义而感觉到的痛苦,以及由此痛苦而引发的追问和反思;恰恰相反,他的作品是在一个毫无价值的世界中寻找某种价值,换句话说,他想看看在这个世界中还有没有金钱打不垮的东西。孙佳佳终于逃离这块肮脏之地,是他留给我们的最后一线希望。叙事成为剧作者内心郁积的不平之气的总爆发,像地火在地下运行,突然喷薄而出,一鸣惊人,正所谓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他的发泄对象,既是反映在舞台上的这个世界的腐败,又是对于某些教育工作者,甚至是所谓知识分子的失望,乃至绝望。孙校长总是在关键时刻提醒大家别忘了最初的誓言和抱负,以及他们主动承担的振兴农村教育的责任,但他们在金钱面前表现出来的种种丑态,又怎能使人放心地把人类的未来交给他们?
也许我们应该看看《驴得水》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剧作者又是如何讲述这个故事的。故事发生在一个严重缺水的小山村,孙校长带领一女二男三位老师在这里建了一所学校。这所学校还有一位特殊人物,在花名册上他是英语教师驴得水,实际上,它是为学校运水的一头驴。部里特派员要来学校检查的消息,让他们深感不安,如果他们找不到“驴得水”的替代者,就不能化解这场危机,吃空额的秘密就会被拆穿。一个铁匠被拉来凑数,为了说服他接受这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女老师一曼贡献了自己的身体,同时,她也对铁匠做了最初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启蒙,使铁匠后来的突变有了必要的铺垫。令人难以想像的是,特派员偏偏看上了铁匠冒充的驴得水,不仅不怀疑他的英语水平,还把他树为扎根山村教书育人的标兵,这所学校也因此得到了三万元钱的奖励。
如果说这出戏里有荒诞的话,那么在这里,我们有了最初的荒诞感。孙校长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三万元钱,这对他来说轻而易举,心理上没有什么障碍,因为他历来主张手段目的二元论,所谓干大事不拘小节,只要目的崇高,手段可以卑鄙。然而,第一个被金钱打倒的不是孙校长,而是历史老师裴魁山,他用女朋友交换了一件貂皮大衣。就在他们憧憬着这笔钱可以使学校扩招,学生可以有新的教室和桌椅时,慈善家要来学校看望驴得水的消息,使他们坠入了更大的不安之中。铁匠在没有成为驴得水的时候意识很简单,不属于我的我不要,属于我的则不能不给我。成为驴得水之初,他的意识也并不复杂,仍然希望拿到自己应得的报酬早点回家。但是,当他听说三万元钱是给他一人的奖励之后,他的变化让人瞠目结舌,不仅不请自来,来了之后,还以惩罚一曼为要挟,答应以装死瞒过来自美国的慈善家。
一曼自己打自己十几个嘴巴,是全剧中最有力量的段落,她下手忒狠的“自虐”让场上的每一个人都心惊肉跳,即使观众,也受到极强烈的震憾。这固然是刻意营造的“极端情境”,但看上去却自然而然,事到临头,不得不发。故事在这里急转直下,这些无耻的男人可以任意羞辱一个无辜的女人,还有什么事是他们不能做的呢?那个神圣不可侵犯的价值体系于此时突然崩溃,就连看上去最有正义感的铁男,也做了特派员的走狗,去争抢校长的职位和那三十万元善款。尽管他可以为自己辩解,为了维护自身的尊严,他曾在死亡边缘走过一回。孙校长再撑下去已不可能,在金钱的感召下,他最后甚至出卖了自己的女儿。最不可思议的是一曼,她究竟为了什么突然委身于特派员?真让人感到有些莫名其妙。
我又想到了荒诞。那十几个嘴巴,声犹在耳,然而,打自己这些嘴巴的人却也在金钱面前放弃了,妥协了,这难道不够荒诞吗?不过,就整部作品而言,它仍然只是“带有一种荒诞的气氛”而已。它的人物,其行为可能是超常的,但仍在可以理解的范围之内,是一种喜剧的夸张,也是对于金钱可以收买一切这个社会恶疾的鞭挞与讽刺。比较可惜的是一曼这个女人,原本可以作为现实的对抗性力量在剧中一以贯之的,现在却轻易地让她自暴自弃,为了特派员与铁男争风吃醋,倒显得有些小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