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死队》:不仅仅是怀旧
解玺璋
史泰龙、施瓦辛格、布鲁斯、李连杰等世界著名硬汉云集动作大片《敢死队》,让拥有丰富动作片记忆的观众过了一把怀旧瘾。但对我辈记忆贫乏者而言,《敢死队》也颇有些可看之处。事实上,影片在场面、枪战、动作、氛围等诸多方面都做到了恰到好处,可谓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即使一些看似闲笔的段落,也能信手拈来,幽他一默。比如三个硬汉在教堂见面那一场戏,时间不超过一分种,也没有任何动作戏,但是,当阿诺·施瓦辛格听说任务艰巨不愿接受而转身离开时,布鲁斯·威利斯很不解地问:“这家伙怎么变成这样了?”史泰龙坏笑地说:“他啊,他想做总统!”就在那一刻,很多观众都忍俊不禁,发出了会心的一笑。
作为动作片,《敢死队》也许不需要复杂的情节和深刻的思想,简单的逻辑和旗帜鲜明的态度,对一部动作片来说已经足够了。毕竟,观众想看的还是火爆的动作场面以及身怀绝技的硬汉明星在打斗中独具特色的表现。所以,我们一再被告知,看动作片的时候,千万不要把剧情当回事。这么说当然是一点问题都没有,完全符合动作片的审美规律。试想,如果影片中没有了史泰龙、斯坦森、杜夫·朗格以及李连杰等人矫健敏捷的身手、拳拳到肉的近距离较量和一场场鲜血四溅的疯狂格斗,那么,观众凭什么要看这部影片呢?是这样的,我们瞩目这部影片,不是因为它集中了几乎所有你能想到的新老动作明星,摆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华丽阵容吗?
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影片故事情节所体现的简单逻辑和鲜明态度有值得我们重视之处,不能不当回事,尤其对于国内拍电影的人来说,更有不可轻视之必要。说起动作片的拍摄,人们很自然的以为“动作”最重要。这些年来,国产动作片,包括武打片,其动作是很下了一番功夫的,不能说没有进步,给予观众的视觉和听觉感受,也很刺激,很有一点惊心动魄的快感。但是,为什么这样的影片往往很难赢得观众的口碑呢?你可以凭借明星的号召力把观众诳进影院,却不能堵住观众的嘴,不骂你烂片。细想其中的缘由,或许就在于很多电影人不明白简单的逻辑和鲜明的态度对于动作片来说有多么重要。观众可以不把剧情当回事,但是,拍电影的人却不能不把它当回事。事实上,我们的许多电影就折在逻辑的混乱和态度的暧昧上。所谓故事讲不好,指的也是这种情形。
我们看《敢死队》,其故事情节的逻辑线索确实很简单,拍摄者的叙事态度也很单纯和鲜明。作为主人公的这群雇佣兵,说不上是英雄,他们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目的是简单明确的,用李连杰的话说,他需要钱来养家糊口。但是,他们都有最基本的正义感,以及朋友之间的情谊,所以才能在那个特殊的时刻,帮助罗斯完成了这个特殊的使命。很难说罗斯的出发点有多么高尚,他并不确定自己的行为一定可以救黎民出苦海,他也不唱这样的高调,他只是想救自己心里的那个姑娘,但事实上,一个残暴的专制统治因此而土崩瓦解。这当然是好莱坞制造的众多美国梦之一,但至少看上去顺理成章,并不做作。还有罗斯与贡纳的关系,既有生死搏杀,又有慈悲胸怀,这一切都处理得自然而然,不留痕迹。说起来,这真是既简单又鲜明,一眼看到底,这种叙事态度不正是动作片所需要的吗?但恰恰是这样一种态度,又并非像“动作”或特技一样,是可以学来的。它往往决定于电影人自身的心态,以及最基本的社会伦理诉求和人文素养。任何一种创作,即使是商业制作,也是从创作者的心里流出来的,我们不能要求他心里没有的东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