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解玺璋
解玺璋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98
  • 关注人气:6,13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漱玉词与培艺舞

(2010-08-21 14:08:34)
标签:

文化

 

漱玉词与培艺舞

解玺璋

 

    词在唐宋不是一种独立存在的文学样式,它必须依附于歌舞才能体现其价值,就像演戏要有剧本,其文学性最终或只能体现在舞台上,而非书斋里。至少北宋之初依然如此,所以,李清照说:“词别是一家。”但漱玉词怕已不再入乐,因而也就与舞无缘了,虽然她很清楚,与诗分平仄不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并且以此为标准,评判词作与词人的高下,但词的文人化、文本化已成不可逆转的事实,易安似也无能为力。所以,我们这些后辈,读词时更很少会想到舞。痛快言之则不是很少,是根本就想不到舞。我们缺少通过音乐和舞姿来进入词之意境的训练,譬如易安的“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一支《一剪梅》,其音乐意象如何?舞蹈意象又如何?易安之后已无人言及,我辈更无从想像。

 

    有沈培艺者,当代之舞蹈家也。近日,她有一部舞蹈诗,名曰《梦里落花》,却展现了李清照词意的舞之意象。即如上面提到的那一支《一剪梅》,是写新婚女子离愁别绪的,但写得清新可爱,语意飘逸,历来评家都称其“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这种心领神会的东西,用语言表达已很勉强,难免捉襟见肘,肢体的动作能将其呈现出来,并传达给观众吗?其难度可想而知。五月的一天,我坐在国家大剧院的剧场里看她演出,颇有些为她担心。其实,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或许是我对舞蹈的表现力太无知、太陌生了,实际上,当她在舞台上出现的时候,她的舞姿还是把我带到对李清照词意的想像之中。而且,由于音乐旋律和肢体语言直接诉诸我们的感官,她甚至有可能克服或超越语言的局限性,使我们直达美的本质。

 

    舞蹈是通过人的肢体语言传情达意的一种艺术。舞蹈家的举手投足,身姿舞态,都蕴涵着丰富的情感信息和审美意味,在这里,观众不是被暗示,而是被感染,是从舞态翩跹中得到一种神遇和妙悟的感觉。而且,不仅是观众与舞蹈家的神遇,也是舞蹈家与李清照的神遇,更是以舞蹈家为中介,当今观众与李清照的神遇。于是,人们从神遇中得到妙悟,得到联想,得到感动,并进而得到一种审美的愉悦。就像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中所描写得那样,“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说得就是观众观舞时的状态,随着舞蹈家神采飞扬的舞姿,观众也沉浸于其中,与舞、与歌、与词、与整个舞台所营造的非凡意境融为一体。我还记得那一段,濮存昕吟诵了那一支对李清照来说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声声慢》,沈培艺撑着一柄油纸伞,像潮湿氤氲的思绪,从我们眼前走过或者说飘过。这是一个孤独幽处的灵魂在天地间的行走。周围是阴沉沉的,却又透出几分暖意;眉目中露出了些许的惆怅,却并没有怨天尤人的意思。我仿佛也沉浸在同样一种身不由己的恍惚中,有一点失魂落魄,飘飘悠悠,身如轻云,或许这便是人们所说的沉醉……

 

    古人认为,舞蹈与书法有相通之处。昔者唐代书家张旭,被人尊为书圣,据说就是因为观摩了公孙大娘的剑器舞,于是“草书长进,豪荡感激”。所以,欣赏舞蹈有时竟有一种欣赏书法的感觉,只是这“书法”更灵动,也更加生气贯注。同为唐代书家的虞世南,在讲到创作和欣赏书法作品的原则时,曾说过这样的话:“字虽有质,迹本无为;秉阴阳而动静,体万物而成形;达性通变,其常不主。故知书道玄妙,必资神遇,不可以力求也;机巧必须心悟,不可以目取也。……字有态度,心之辅也。心悟非心,合于妙也。且如铸铜为镜,非匠者之明;假笔转心,非毫端之妙。必在澄心运思至微至妙之间,神应思彻。又同鼓瑟轮音,妙想随意而生。握管使锋,逸态逐毫而应。学者心悟于至道,则书契于无为;苟涉浮华,终懵于斯理也。”这里所说或近于玄谈,但仔细体会,却能发现书与舞都通于神遇、妙悟与契合的道理。这大约就是钱钟书先生所说的通感:“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我不知道沈培艺是否通于书法,但从她的舞蹈中,我们或许能找到类似的感觉,这是一种全方位的感觉,是观舞而不见其舞,观人而不见其人,她的淋漓顿挫的舞姿,就发自她的内心,是一种心声的自然流露。还是她说得好,不是我在追寻李清照,而是李清照走进了我的梦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