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封:一块敲门砖而已
解玺璋
有报道称,近年来,图书出版“无书不腰”的现象在一些读者中引起不满,有读者在网上发起“恨腰封”倡议,得到广泛响应,甚至有人表示,买到新书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腰封毫不留情地撕掉扔进垃圾桶”,可见其对腰封多么的“深恶痛绝”。
我也不喜欢腰封,我拿到新书的第一件事,也是把腰封拆下来扔掉。不过,我对腰封并没到“深恶痛绝”的程度,只是觉得有些碍事,拿掉了,看书更方便。说起来,腰封不是什么大恶,犯不上大家“共讨之”或“共诛之”。从出版者的角度说,腰封也就是一种营销手段,一种准“广告”形式,形象一点的说法,就是一块敲门砖,其目的无非是想敲开图书市场的大门而已。这些年来,腰封所以能长盛不衰,愈演愈烈,也说明,它对出版者推广自己的产品还是有效的。事实上,读者通过腰封可以最便捷地了解一本书的内容和特点,从而帮助自己做出选择。在图书品种日益膨胀的今天,读者怕是也希望能有这样一种简便地获得信息的方式。
但是,任何事情都有可能向着与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为什么最初对读者有所帮助的腰封,近年来却引起读者越来越多的反感和厌恶呢?原因其实很简单,主要是有些腰封喜欢说大话,说瞎话,就是不说实话,所谓“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结果是使读者产生了逆反心理,走到了事物的反面。有两个最受读者诟病的例子,一个是《问学余秋雨》,其腰封上写道:“古有三千弟子《论语》孔夫子,今有北大学生《问学》余秋雨”,以孔夫子比余秋雨,给人一种滑稽可笑的感觉;其二是阎连科的《我与父辈》,腰封的推荐词则更为夸张:“万人签名联合推荐,2009年最感人的大书,最让世界震撼的中国作家阎连科,锥心泣血的文字,千万读者为之动容,创预售销量奇迹,超越《小团圆》。”
我不否认消费是需要引导的,但引导不是误导,不能用夸大其词的不实宣传“忽悠”读者。一些出版者为了吸引读者的眼球,喜欢在腰封上“一鸣惊人”,这样做,或许能收到一时的功效,但这种杀鸡取卵式的做法,我以为是不能长久的,迟早要被人唾弃的。其实,在我看来,这两本书都没有必要以这种方式告知读者。说老实话,这样做只能适得其反,事与愿违,未必能吸引更多的读者。
应当看到,书的腰封所出现的种种问题,根子并不在腰封本身。腰封何罪?不过是代人受过罢了。按照现在一些人所津津乐道的市场逻辑、商业逻辑,似乎任何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主张和做法都是天然合理的,只有傻瓜才放弃可能到手的利益。这么说也许有他的道理,但他们似乎都忽略了一点,即中国传统文化所讲的适可而止和过犹不及,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分寸,不过分,恰到好处。经商也是如此。这是一种境界,看上去很难达到,但如果贪心少一点,也不是不可能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