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战争画师》:一种人生告白

(2009-03-22 14:53:45)
标签:

文化

《战争画师》:一种人生告白

解玺璋

 

    《战争画师》:一种人生告白

 

这不是一本轻松的小说。西班牙作家贝雷兹·雷维特在他的新作《战争画师》中,讲了一个令人不安的故事。虽说在故事结束的时候,作为主人公之一的前克罗地亚军人马克维奇在最后一刻放弃了复仇,悄然离去,只留下满地沉思的烟蒂;而另一位主人公,前战地摄影记者法格斯,也在完成了他的战争壁画之后,选择了走向大海,“刺痛感再度来临时,战争画师几乎没有察觉。他精力充沛地专注划着水,以快速的节奏和精准的几何动线朝海中央游去,笔直的线条正好将小海湾的半圆切成两半”;但是,他却把沉重的思绪留给了小说的读者,我们只能沿着他的思绪去参悟战争的本质、影像的力量、人类面对战争暴行时的茫然无助,以及生命的存在与虚无等终极命题。我们或许还不能参透他的全部意蕴,而只有掩卷长叹,临文嗟悼罢了。

 

小说采取了二人对话的叙述形式,情节简单至极,意蕴则十分深刻,更渲染出一种诡谲万端的气氛,使得深刻固然深刻,却又有一种引人入胜的魅力。主人公安德烈斯·法格斯曾经干过战地摄影记者,在30多年的记者生涯中,他经历了越南、黎巴嫩、柬埔寨、厄立特里亚、萨尔瓦多、尼加拉瓜、莫桑比亚、伊拉克、巴尔干半岛的每一场战争。他是个游走在生死边缘的旅人,战争使他对流血、杀戮因习惯而麻木。在一次行进途中,他的情人奥薇朵想拍下一个掉在地上的小学生笔记本,不小心踩到了地雷。就在这一刹那,他按动了快门,将那一幕拍了下来。后来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他已经猜到了那边会有地雷,“您正看着所有那些线条和景框……安静又着迷”。他不能否认,当时他想三秒钟够了,“只有短短的三秒钟,几乎无法察觉的瞬间”,爆出一阵火光,奥薇朵便脸部朝着地面倒下了。

 

奥薇朵的死使他备受打击,他毁掉了那张唯一洗出来的照片,在西班牙的一个海边度假区买下了这座废弃的灯塔。他要在塔内的墙壁上,画一幅以战争为主题的绘画。他竭尽全力要画出所经历的和所理解的人间屠戮。于是就有了小说开始时的这一幕。这时,另一个主人公,克罗地亚退役军人伊柏·马克维奇出场了。他是法格斯那张得过无数荣誉和奖励的照片中的主角。马克维奇后来被俘,却因为这张名气极大的照片获释。可当他回到家乡时却发现,同样由于他的出名,他的塞尔维亚妻子被同族民兵轮奸后切掉乳房,砍掉头颅,他的儿子则被刺刀钉死在墙上。他把法格斯视为仇人,他要找到法格斯,把这个害死他全家的混蛋杀死。

 

这两个男人在一种平静而又紧张的气氛中开始了对话。马克维奇参观了法格斯的战争壁画,并向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战争的问题。南 方朔先生在序言中把它归纳为这样几点:战争应该谴责的究竟是整体还是个人?在战争的非人化过程中,有没有谁是真正无辜的?战争作为一个至大的无明力量,其中的因果纠缠,我们究竟要如何去看待?作为一个战地摄影记者,当他在拍摄杀戮画面时,他只是一个旁观者吗?他对自己所拍摄的画面,究竟要负什么样的责任?当一个战地记者看尽了人类的野蛮残酷,这些野蛮残酷在他心里无疑的已蛀蚀出了一个人的心灵破洞,这个心灵破洞又该如何弥补?他的战争绘画是可能的吗?或者只是个人的自我救赎?甚至是战争画师在心死之后所意图留下的一种记忆残骸?

 

小说作者通过两个人的对话和回忆,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反复的辩证和讨论。从小说所提供的最后结局来看,马克维奇并没有杀死法格斯,因为他知道,法格斯在奥薇朵被地雷炸死后,已经死了。他说:“法格斯先生,来找您的时候,我以为我要杀的是一个活人。”既然如此,最终他选择了悄然离去。而法格斯也终于觉悟到,终极的战争绘画是不可能的。他所能做的,只是个人的心灵独白。相对于奥薇朵的死,这一切都是微不足道的。最近观看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大家也在思考和讨论战争本身以及如何表现战争这样一些很大的问题,《战争画师》或许能够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只是比较起来,我们的思考和讨论,还局限于战争中人的状况,是积极还是消极?是英雄气概还是怯懦保命?想活命、想回家有没有合理性?以及叙事者是如何表现战争的,他们的态度如何?表现得是否真实?等等,深度和广度都有所不及,显得有点形而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