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仁枪”如何打出五颗子弹
解玺璋
影片《五颗子弹》最初曾经叫过《仁枪》,后来,不知什么原因,改叫《五颗子弹》。不过,我还是喜欢《仁枪》这个片名。故事发生在一个特殊的时刻,特殊的环境中。一场大雨,引发了山洪,某监狱被迫转移。途中,即将退休的狱警老马押解着三个囚犯,与大队失散,被洪水困在山上。这三个犯人,一个是被判死刑将要执行的杀人犯,一个是隐匿了巨额资产的贪污犯,还有一个是将要刑满释放的惯偷。
老马押着他们上了山。他的身上带着一把手枪,枪里只有五发子弹。故事紧紧围绕这五发子弹展开,如何使用这五发子弹,成了影片最大的悬念。第一枪从小偷的裤裆里穿了过去。打他是为了救他。洪水已经漫过大桥,眼看就要塌了,他却发疯似的想要冲过桥去。老马一枪把他“打”了回来,就了他的性命。第二枪打断了吊桥的绳子,使得他们一行能赶在洪水到来之前过了河。第三枪打到天上去了。杀人犯乘老马不备,摸去了老马的手枪,二人在争夺中扣动了扳机。第四枪本来瞄准了贪污犯的,他串通小偷,偷了老马的打火机,还想把老马烧死在礼花仓库里。几个人追上了逃跑的贪污犯,老马掏枪瞄准了他,枪响了,死的不是贪污犯,而是盘在他头顶上方,正窥视他的那条毒蛇。第五枪是在老马负伤,高烧不退的情况下,内心恐惧的贪污犯突然抢走了老马的手枪。这时的老马已无力反击,只能劝说贪污犯,不要走上绝路。拼死一搏的贪污犯还是扣动了扳机,但枪没有打响,第五发子弹不见了。谜底直到他们全部得救,老马被送上手术台才被揭开,那颗失踪的子弹,被昏迷的老马含在了嘴里。
影片是根据长篇报告文学《生死一线》改编的,它以曾经发生的真实事件为背景,讲述某监狱在特大洪水爆发时,成功转移上万名服刑人员,无一逃跑,无一死亡,引起世界轰动的故事。这个故事场面宏大,人物众多,线索交错,内容庞杂,但改编者不为所动,他希望找到更适合电影表达的东西,他发现了老马这个人和他的那把枪。这一点构成了影片的核心内容。影片在开头有一组不很确定的画面,那是年轻的老马在追赶一个逃犯,他开枪了,逃犯中弹倒在地上……后来,这一组画面多次在闪回中出现,导演以此来提醒我们,他在影片中所要表达的,正是老马用他的后半生所思考的,也是他在这样一段触目惊心的经历中所实践的。
在这里,枪和警察都是国家权力的象征,他们是管理犯人的强制性的力量,他们拥有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对犯人实施一切惩罚,包括开枪的权力。但影片从另一方面提出了问题,即国家权力中是否应该包含人性的力量?它除了固有的血腥、残酷之外,是否还可以有对人,即使是犯人的关怀与温情?老马的实践是对这种可能性的一次试探。我们很容易由此联想到孔子的政治思想,所谓行仁政。而“仁者,人也”,什么是仁?仁就是人。这在今天也许会有很多针锋相对的理解,有人怀疑它的现实性,也有不少人将未来寄希望于它。影片《五颗子弹》则形象地表达了一种意见,他希望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能够顺利地实现现代性的转换,重新建立更加人性的社会关系,同时,他也适当地表达了他的困惑和忧虑。这些都包含在“五颗子弹”发射瞬间的闪念之中,它带给我们的却是深长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