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学习做李六乙的观众

(2007-01-11 09:01:48)
学习做李六乙的观众
——看《我这一辈子》有感
解玺璋

    李六乙是个有追求的导演。他的话剧基本上不是给我们看的,而是让我们想的。仅就这一点而言,《我这一辈子》又一次使他获得了成功。当我走出剧场的时候,我忽然发现,剧中人物已经离我远去,留给我的,只有一大堆疑惑。
 
    据说,先锋戏剧与传统戏剧的区别,就在于后者总是希望给观众明确的结论,而前者希望留给观众的,则是问题。从观赏者的角度说,接受结论比较容易,思考问题就难多了,是一种负担。人的本性总是避重就轻,自讨苦吃的人有,但绝非一般人,而是圣人。所以,当看戏不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种繁重的脑力劳动的时候,它挑战的是一种普遍的人性,很多人都会感到不舒服的。看李六乙的戏总感觉很累,原因就在这里。当然,热爱思考,以思考为乐、为休息的人,不在此列。
 
    先锋戏剧在中国,历史不长,只有20余年。其作品,多数来自国外,不时也有本土的创造。为什么有人要做先锋戏剧(又叫实验戏剧)?简而言之,首先是传统戏剧遇到了信任危机,人们怀疑它的表现力是否能够满足新的审美需求?于是,就要实验,就要探索,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拓展舞台的表现空间。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条是向外的,偏重于舞台形式的创造;一条是向内的,偏重于人物内心世界的开掘;也有试图内外结合的,但数量不多,结合好的更少。李六乙比较突出的是前者,他对形式的探索和表现常有突发奇想,而且热衷于使用象征性的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意念。比如这一次的舞台造型,就很有味道,漫坡式的舞台,层层堆积的灰白色的土坡,一条多年踩踏出来的土路,散落在土路两侧的破旧的屋顶,在象征中又有一点写实的感觉,算是找到了老北京的神韵。看电影《我这一辈子》的时候,立在灰暗的胡同中的那根电线杆子是有灵性的,它是“我这一辈子”的一种见证。在戏剧舞台上,它化作三个移动着的掌灯人,游魂似的在舞台上穿行,有时也和主人公攀谈和争执。虽然给我一点《安魂曲》的联想,但总得说来,还是利大于弊,给舞台带来了某种意味和气象。李六乙喜欢借助日常生活用品表现他的想法,以前用过马桶、电视,这一次是警察脚下穿的皮鞋。突如其来、从天而降的皮鞋在瞬间铺满了大街小巷,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细想起来却又感到惶惑,不知所云。常常是这样,李六乙拿出一些特有创意的想法,但不能说服观众,或者说,没有很好地引导观众,所以会使观众感到隔膜和困惑,难以沟通和交流,也就谈不上相互理解了。
 
    不过,这些年来,李六乙所做的,表面看,是拒绝观众,设置重重障碍,或者叫间离效果,刻意打破传统的欣赏习惯,强迫你思考;从积极的角度说,这也是解放观众,不让我们过多地沉浸在戏剧的情境中,保持一点清醒的、独立的姿态。他在骨子里还是希望观众能参与到创作中来的,在这里,观众不再是被动的一群;以思考为中介,观众将成为戏剧最终的完成者。这也算对于舞台表现空间的一种拓展吧,只是把舞台拓展到观众席去了。所以,他的戏可以是零散的、片段的、平面化甚至时序颠倒错杂的,因为,他把组织意义的活儿交给观众去做了,每个观众都可以从他的戏中发现自己的想像空间。
 
    其实,老舍先生的这部作品理解起来并不难。一个老警察,一段无可奈何的人生经历,充满了命运的沧桑感和人世的凄凉,而老舍先生不动声色的叙述,更创造了一种深沉、悲愤的内在意蕴而催人泪下。但这只是老舍先生的《我这一辈子》,而不是李六乙的《我这一辈子》。李六乙要提高欣赏戏剧的门槛,他毫不留情地放弃那些我们所熟悉的东西,把熟悉的东西陌生化了。所以有人说,做李六乙的观众,是很不容易的。不过,对于李六乙的观众来说,更不容易的,常常还在于,李六乙有了一个很大胆的想法,但他太着急了,自己还没有完全想透,就端出来给大家分享,结果适得其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