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一、尹福其人与八卦掌
八卦掌是中国武术发展到最高境界的结晶,有“国术奇葩”之誉。相传清同治年间,董公海川在北京首传此艺,一时大盛,独秀武林。
董公海川,河北省文安县人士,自幼酷爱武术,曾拜河北沧县李教师门下,学习六合拳术。后游历吴、越、巴、蜀等名山大川,访名师高友,得佛、道真传,独创了内外兼修的八卦掌(又名八卦游身连环掌)功夫,名震京师和大江南北。
尹福,字寿彭(一说字德安,号寿彭),河北省冀县漳淮村人,早年混迹北京,以卖油条、烧饼为生,习武则以“罗汉拳”、“弹腿”为主。后闻肃王府有董海川氏练八卦掌,名声大震,遂拜于董公门下,成为董公第一位得意门徒。尹公为人聪慧,深得董公喜爱,多年跟随董公左右,比较全面地掌握了八卦掌的真髓,并有所发展。董公之后,在八卦掌内独树一帜,称尹氏八卦;又有尹氏八卦按摩法、尹氏八卦发声导引吐纳法以及尹氏八卦内功导引法等传世。尹公体质强健,身手非凡,而面目清秀,性情温和,不知情者,常以尹公为文弱书生,故当时有“瘦尹”之称。在董公的数十名弟子中,尹公年最长,随师学艺最久,得董公真传秘授也最多。学成之后,尹公供职于宫廷,出入于禁中,宫女、太监均以先生称之。据说,光绪皇帝亦曾跟随尹公习练八卦掌,而尹公也在多年行走宫禁的过程中学习掌握了歧黄之术和按摩功夫。民国以后,尹氏八卦及其按摩功夫由尹公传给其门徒闻佩亭、门宝珍,再传至刘寿山、解佩启等人,服务于后世。
八卦掌是内家功夫之一种,它和太极、形意并称内家三拳,以区别于少林等传统外家拳术。内家拳术是中国武术与道家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它在流传和发展的过程中广泛吸收了道家的思想和道家修炼的某些形式,将“以武证道”、“以武合道”视为最高境界,强调武术的形而上目的。它的理论渊源可以上溯到《周易》以及中国古老的民间思想文化传统,比如阴阳、五行、河图、洛书之类。《周易》在儒家的“四书五经”中排名第一,但它在民间的影响,却主要靠了道家和阴阳家。在道家文化这个大系统里,八卦掌的修炼更像是道家的一种养生术,兼有悟道、内修、养生、怡情等道家文化的价值取向。八卦掌能发展出一套独特的按摩功夫,与此有很大关系。
顾名思义,八卦掌是根据八卦设计的一套拳术。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尚书》、《洪范》讲五行,《周易》讲八卦。所以,八卦掌和《周易》的关系,是源和流的关系。八卦又有先天八卦、后天八卦之分。传说伏羲氏画八卦,又说其实不是他画的,那时候,有匹龙马从黄河里跑出来,背着一幅图,伏羲照着描下来,就是八卦图,是为先天八卦。后来,周文王在拘留期间将八卦演变为六十四卦,就是司马迁所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于是有了后天八卦。《易·系辞》所说:“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里所说,是八卦的由来,也是八卦掌的由来。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道家的认识论传统,八卦掌的创立,也离不开这个传统。也就是说,八卦掌正是按照八卦的先天、后天、先后天合一式图解,以卦性配卦象,取象类形,参鉴古技,博采众艺,创造出来的一种拳术功法。八卦有乾、坤、震、巽(xun)、坎、离、艮、兑八个卦名,八卦掌就有龙、凤、狮、麒麟、熊、猴、蛇、鸡八形;八卦的基础是一、二、三,八卦掌则有上、中、下三盘掌;《易·系辞》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八卦与阴阳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八卦掌日常修习的方式,就是按照八卦的方位走圈。这些都说明了八卦掌和八卦,以及八卦生成的思想背景是完全一致的,是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产物。因此,它的最高境界一定不是争强好胜,决一输赢;而是阴阳和谐,内外平衡,追求一种在精神上脱胎换骨的效果。正是在最高点上,武术和中医是可以一体化的,这就叫大道归一。八卦掌以《周易》为源头,中医也以《周易》为源头,这不是简单的巧合,也不是人为的生拉硬拽,八卦掌老谱上说:“学艺者大抵皆以养身形为主,非专为与人相争者也。”这也从一个侧面为医武同源提供了非常有说服力的证据。
二、按摩功夫的源与流
按摩功夫源于人类的生活实践,也出自人类的本能。在人类进化的初期,自然条件非常恶劣,人类为了御寒,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合抱双肩,收紧胸腹,哈气于手,摩热双掌,进而揉搓自己的肌肤以取暖。或因劳累而感到腰酸背痛、四肢酸懒时,也会自然而然地用拳头、手掌捶拍叩打不适之处,以松弛肌肉,恢复疲劳。人在幼时,不慎跌伤,只要母亲给吹吹哈哈,或用手轻轻地揉一揉,疼痛感就会减轻一些。
这些都是按摩的自然形态或初级形态,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百姓日用而不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种按摩功夫也只能像许多人类的发明一样,在一代一代的自然传承中慢慢地丰富、发展,直至被人中圣者系统化、理论化,用师承的方式,传道授业,逐渐形成今天我们所见到的完整的临床学科。
按摩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医疗手段,大约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许多人的著作中,如《庄子》、《管子》、《孟子》、《礼记》等,都记录了关于按摩的内容,这些古籍中所提到的按跷、膏摩、矫摩等,都是按摩的意思。据史料记载,当时的名医扁鹊就曾用按摩等医术治疗过赵太子的暴疾尸厥之症。可见,此时,按摩之术不仅在寻常百姓中广为流传,甚至被医家所认可,并被应用于尸厥这种暴疾(即现代医学所谓急症、危重症)的救治中,而且获得了成功。这足以证明按摩功夫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秦汉时期,由于医家的长期实践,按摩作为一种具有浓厚民间色彩的医术,开始进入医学这座大雅之堂,被堂而皇之地写入医学典籍之中。《黄帝岐伯按摩十卷》可能是最早关于推拿按摩术的专著。而《黄帝内经》、《五十二病方》等书,也都有关于按摩的内容。其中被历代医家誉为医学之源的《黄帝内经》就曾这样记述:有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见《内经·素问·血气形志篇》)。另据一些资料记载,当时,按摩手法已有拍、打、捶、按、摩、扣、搓、揉、捏、掐、揪、刮等十二种,所治之病,则涉及内科、外科、小儿科、伤科等,也有十七种之多。早期的按摩术常常和武术或道家的修炼联系在一起。《宋史·艺文志》还把《按摩法一卷》这样的书列在“神仙类”中。而《宋以前籍考》则将《按摩要法》归入“道书类”。相传我国古代著名的长寿之人彭祖,经常修炼的项目就有拭目、舐唇、六腑、四肢、百骸以及毛发等,“浮沿按摩,必使其气运行体中”。《庄子·外物篇》也有“眦(左女右戎音song )可以休老”的记载。这些都是最早的自我保健的例子。
自汉以后至隋唐,尤其是在唐代,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到鼎盛时期,医学也获得了很大的进步,良医辈出,医学著作亦层出不穷,按摩术也受到特别的关注。如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侯论》,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以及王焘的《外台秘要》等,都对按摩功夫的进一步丰富、发展、完善做出过贡献,终于在唐代最终实现了按摩的专业化。当时在朝廷的太医署中,就设置有专门的按摩科,还设置了固定的编制:按摩博士一人,按摩师四人,按摩工十六人,按摩生十五人。这说明,在唐代,按摩这个行业已经制度化了,成为医学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按摩为职业的人,不仅有职有称,还区分出一定的技术等级,并有相应的培养、教育、传承、晋级的方式,使按摩成为国家承认的,有学有术、有师有徒、有专门管理的医术专科,并具有相当的规模。
在这个时期,按摩功夫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开始试着使用一些由药物制成的膏剂的新方法,即所谓“膏摩”。这种方法可以减少按摩师在施实治疗时的摩擦力,并增加患者的舒适感;同时,借助药力,不仅可以使手法更加有效,而且,借助手法,药物也更加容易深入体内,二者相辅相成,产生更大的效力。
自五代至宋元,这个时期社会动荡较大,战乱不止,民不聊生,但按摩术的发展并没有停止。北宋名医庞安时这时曾将按摩术用于催产。《宋史·方技本传》记载了此事:“有民家妇孕将产,七日而子不下,百术无所效……邀安时往视之……令其家人以汤温其腰腹,自为上下拊摩。孕者觉肠胃微痛,呻吟间生一男子。”北宋末年,徽宗召集天下医士编撰《圣济总录》,其中对按摩做了专门论述,并且第一次将“按”与“摩”区分开来,认为,“按”是单独施术,“摩”则兼以用药。同时指出,按摩之用,“每以开达抑遏为义,开达则壅蔽者以之发散,抑遏则镖(改竖心旁)悍者有所归宿”。这就为按摩的内涵增加了新的内容。
明清时期,中医理论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完善了有关温病方面的理论和施治问题,内功推拿按摩也得到了广泛普及,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成果。当时的医学著作中有不少关于内功推拿按摩方法的介绍。明代胡文焕校辑的《格致丛书》,就辑录了相当一批这方面的专著或文献。如《三元赞延寿书》卷二就有关于“栉发”的介绍:“真人曰:发栉,去风明目,不死之道,日头发梳百度。陶隐居云:饱则入浴饥则梳,梳多浴少益心目,故而道家晨常梳,常以百二十度为宜,手宜多面,齿宜多叩,津宜多咽,气宜精练,此五者所谓于欲不终,修昆仑耳。”《安氏诗》云:“发是血之余,一日一次梳,通血脉,散风湿。”《新刻类修要诀》记载的《抱子逍遥歌》,则用歌谣的形式介绍了自我保健按摩的方法:“缓足徐行百步多,双手摸腹往下运……一心君常静肾兜,牙齿常叩耳常按,手常辘轳脚常勾,面皮呵手勤勤摸,脐腹换手勤勤擦,眼珠常转口常闭,唾浸常咽胜服药,脚底涌泉时常摸,腰腿肾命时常搓,头颈常转肩常耸。”而《保生心鉴太清二十四气聚散图序》则介绍了内功推拿按摩保健的原理:“是以仙道不取药石而贵导引,导引之上行其无病,导引之中行其未病,导引之下行其已病,何谓也?二十四邪方袭肌肤,方滞经络,内功推拿按摩以行之,注闭以改之,吐纳以平之,使不至于侵其荣卫,而蚀其脏腑也。修身养命者,于是平取之。”《摄生要义·按摩篇》也对按摩的保健作用加以阐述:“夫存想者,以意御气之道,自内而达外者也。内功按摩者,能开关利气之道,自外而达内者也。故而医家行之,以佐宣通,而摄生者贵之以达壅滞。”《摄生要义·导引篇》根据老子导引四十二势,婆罗门导引十二势,赤松子导引十八势,钟离子导引八势,胡见素导引十二势,摄其切要者十六条加以介绍,认为“学者能行一二过,久则健身轻体,百邪皆除,走及奔马,不复疲乏矣”。
胡文焕辑的另一部《寿养丛书》,也介绍了一些内功保健按摩推拿的方法。如《修真秘要》记载:“陈博睡功治疗色劳,功夫侧卧,头枕右手,左手握拳在腹上往来擦摩,右腿在下微卷,左脚压在右脚下,存想调息,习睡收气三十六口入腹,如此运气一十二次。久而行之,病自痊矣。”还有治疗肾病的:“治肾常虚冷,治腰腿疼痛,端坐,两手擦热向后背摩精门,运气二十四口。”又说:“任脉,此脉通,百病消除。以身端坐,两拿胸旁二穴,如此作九次,运气几口。”
明代曹士衍著《保生秘要》一书,记载了许多保健推拿按摩方法,后世引用颇多。比如其中写道:“用手大拇指腹搓迎香穴,以畅肺气,静定闭息,存神半晌。次搓手心热后摩运脐轮……如久病难坐,用得力扶背,慎勿早睡,恐气脉凝滞,神魂参错,效难应期。手足可令人摩搓,患轻者一周取大效,重则二周、三周,五周后膨胀尽消,屡屡取验,妙入神也。”还有:“掌心无事任摩搓,早晚摩搓两肋、两胁、肾俞、耳根、涌泉,令人摩搓一百四十次,固精多效。”
清代高濂编撰《遵生八笺》,也记载了很多保健推拿按摩的方法,如“真西山先生卫生歌”:“食余徐徐百步走,两手摩肋并腹肚。须臾转手摩肾堂,谓之运动水与土……摩热手心熨两眼,仍更揩搓额与面,中指时将摩鼻频,左右耳目摩数遍,更能干浴遍身间。”王祖源编的《内功图说》,除了转载五代书法家杨凝式写的《神仙起居法》,还记述了一套“分行外功诀”,包括心功、身功、首功、面功、耳功、目功、口功、舌功、齿功、鼻功、手功、足功、肩功、背功、腹功、腰功、肾功,共十七节,是一套比较完整的保健推拿按摩方法。且可以“随人何处有患,即择何条行之,或预防无患之先者,亦随人择取焉。”依此行之,则“血脉俱以流畅,肢体无不坚强”。又有方开辑的《延年九转法》,共为九节,主要介绍摩胸、腹、脐和捏腰的手法,其次是活动肢体,方法简便易行而有效。编者总结道:“摩腹之法,以动化静,以静化动,合乎阴阳,顺乎五行,发其生肌,神其变化,故能通和上下,分理阴阳,去旧生新,充实五脏,驱外感之诸邪,消内生之百症,补不足,泻有余,消长之道,妙应无穷,何须借药烧丹,自由却病延年之实效耳。”
据《双梅影阁丛书》中之《素女经》记载:“精大动欲进出,急以左中指却阴事后大孔前壮事抑之,长吐气,并啄齿数十过,勿闭气也。”这种方法与现代医学中挤捏阴茎根部处理早泄的方法是非常相似的。
明清两代,按摩推拿在小儿科上的应用也成绩斐然。明代四明陈氏有《小儿按摩经》(刊于1601年),还有龚云林撰、姚国祯补辑的《小儿推拿秘旨》(刊于1604年)、周嶽甫的《小儿按摩术》、《小儿推拿秘诀》(约刊于1612年),清代有熊应雄辑(后经陈紫山重订)的《小儿推拿广意》(约刊于1676年)、周仙渠的《小儿推拿辑要》(刊于1843年)等。这些宝贵的文献资料,恰好印证了按摩术在小儿科领域发展的足迹。
上述说明,在中国,按摩推拿功夫已有数千年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曾广泛吸纳和借鉴了医学、武术、气功、佛道诸领域健身、养生、疗伤、去病的经验和方法,对疾病防治、延缓衰老、美容健体等诸多方面都有积极作用,至今仍为广大群众所喜爱。而它的理论基础,同样植根于阴阳五行八卦数术的深广背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