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云晓:怀念杰出的儿童文学理论家浦漫汀教授
(2013-05-07 23:04:12)
标签:
孙云晓文学作品文化 |
分类: 文学作品 |
你是一条河
——浦漫汀教授印象
我记不清什么时候认识浦漫汀教授的。从1981年发表第一篇报告文学《心愿》起,我就算跨入了儿童文学之门,而那个时候见到浦教授,就有仰望高山的感觉。
其实,浦教授绝无高山之念,她更像慈爱的母亲,一见到中青年儿童文学作者,总是笑眯眯的,仿佛那些人都是她的亲人,甚至是她的儿女。我见到浦教授还有另外一种感觉,如小学生见到了老师,写出了好作品中如完成了作业,心里非常踏实;写不出好作品则如未完成作业,不敢抬头见先生。
1990年12月,我出版了第一部长篇教育小说《孩子,抬起头》。该书的主人公韩风震的原型,是河南安阳市少先队总辅导员韩凤珍。写完这部作品时,我与韩凤珍已经交往20年之久,是他那伟大的人格与高超的教育艺术常常感动了我,才使我有了创作的激情。
但是,说句实话,直到作品出版,我并不太清楚何为教育小说,只是凭感觉写罢了。因此,我特别渴望能得到浦漫汀教授的指点。
搞文学创作的人都明白,最艰苦的写作就是写评论。首先要精读全书。《孩子,抬起头》长达23万字,精读一遍不是轻松的活儿。然后是反复思考,写出一篇短文。评论难写更难发,即使发了,稿酬也少得可怜。也就是说,写评论几乎是义务劳动,纯粹是爱心与责任心的体现。
试想,1991年,我只是儿童文学队伍里的一个小卒子,怎么能让浦教授劳神呢?然而,浦教授却欣然接受,不但耐心读了作品,又写出高质量的评论《师承传统,又有时代新意》,还出席了《孩子,抬起头》一书的研讨会。
浦教授在评论中认为,教育小说在中外均有其各自的传统。《孩子,抬起头》的意义主要有二:一是从教育角度说,其内容、体裁在促进人们对教育的重新认识、正确理解是有积极意义的;二是从儿童文学角度说,它所写的内容对儿童身心的发展是确实有益的。同时她实事求是地指出该书的缺陷,如“纪实色彩还嫌重,后部分的理论化叙述也偏多”等等。这篇评价先在1991年第5期《儿童文学研究》发表,又收入1996年10月出版的《浦漫汀儿童文学评论集》。
一篇评价不仅让作者与评者的心灵靠近了,更成为新创作的强大动力。从此,我把浦教授视为忘年交的知音。她的分析对我影响重大。1993年,我发表了震撼全国的报告文学《夏令营中的较量》。2000年6月,我出版了30万字的第二部长篇教育小说《解放孩子》。2003年12月,我出版了20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唤醒巨人——成功教育启示录》,她不仅为《唤醒巨人》一书写出深刻厚重的评价,并且在该书发布会上做了掷地有声的发言。纵观这些作品中,均与教育文学密切相关,这不能不感谢浦漫汀教育的启迪与鼓励。
我最近一次见到浦教授是2004年4月13日上午,那是在北师大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中心成立大会上。德高望重的浦教授被聘为该中心的顾问,而我被聘为兼职研究员(教授)。
掐指算来,浦教授已经是76岁高龄。她虽然拄了拐杖,但依然春风满面,谈吐间滋润着对儿童文学队伍的关爱之情。
她动情地说:
“今天,北京儿童文学界的老中青三代精英在此附,我们同在一个屋檐下我特别希望大家都关心一下儿童文学研究生们的求职,培养人才不容易啊,别让他们像草籽一样随意飘洒……”
我听着这位为儿童文学辛勤耕耘了一生的老人的肺腑之语,突然理解了她名字的含义——你是一条河!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武断理解,但心中的诗情却难以抑制。于是,一个很少写诗的人,一个转向教育研究长达10年之久的人,居然吟起诗来。
你是一条河
在高山之间悄悄流过
你滋润了
挺拔的森林
你催开了
绚丽的花朵
你牵挂着
每一棵小草
你染绿了
荒芜的原野
你是一条河
千万里奔波
一路坎坷
你有多少喜怒哀乐
你有多少悲欢离合
河水静静流
听不见
你的诉说
日复一日
岁月如歌
你的心
是一眼爱泉
从不枯竭
你是一条河
在高山之悄悄流过
2004年4月18日于北京世纪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