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孙云晓
孙云晓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72,942
  • 关注人气:83,17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我家有个小淘淘

(2010-06-20 08:20:02)
标签:

转载

分类: 为您服务
谢军告诉我,她的女儿5岁前认字5000。虽然她是国际象棋大师又是教育学博士后,我依然感到惊讶,并且认为某些天才的经验是绝大多数家庭难以效仿的。
原文地址:我家有个小淘淘作者:谢军

女儿变淘气了

 

最近,我们家的颖颖从一个乖宝宝变成了一个小淘气,仿佛在不经意间,小家伙儿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情绪“好”的时候便会故意和家里的大人对着干,你说东,她偏要向西,你说这件事不能做,小人儿偏要试试做了之后大人会有什么反应。

 

小家伙淘气很会找时机,一般都是选择大人心情不错的时候。当然,还要是她自己吃饱喝足了之后,像午休前后是小人儿精神头最足的时候。不止一次,她会突然没有缘由地穿鞋上床,或者用脏手抓东西比划着往嘴里放,再不就是偷偷用她的宝贝玩具塑料勺从卫生间里盛水悄悄走到你身边,然后一脸坏笑地把水浇到大人的衣服上。任你如何呵斥她,小家伙就是嬉皮笑脸,再不就是停下手中的活计再抓起另一样,换着样儿地惹你生气。最气人的是小家伙一边淘气一边用得意的表情对抗大人的管理,显然是在明知故犯。刚开始时,女儿一淘气,我这个当妈的就会很认真地把她拉到身边讲道理。后来发现,女儿似乎很认真地听你一番教导之后,行动时依然是铆足了劲儿地折腾,那个得意的小坏样儿真是让大人手心直痒痒,恨不得上去给她两巴掌。

 

每每看到我被小丫头气得没辙的时候,母亲总会在一旁慢条斯理地说:“这个年龄的孩子就这样,要不会有小孩子淘气讨狗嫌的说法呢。”母亲说得轻松,其实小佳颖淘气的时候,把她老人家也折腾得一点办法也没有呢。

 

怎么办呢?赶紧翻看有关的育儿书籍,再找周围的妈妈们讨教育子妙方。

 

孩子的逆反期

 

幼儿园开家长会,我把自己的困惑讲给老师听,谁知,班主任李老师闻听之后轻松地说:“颖颖在班上可乖了,小朋友们的表现要是都像她一样我们老师就省心了。”细一打听,原来宝贝闺女在幼儿园表现可好了,不仅自己听话懂事,还在其他小朋友捣蛋的时候帮助老师管理呢。得,人家小人儿在外面表现得好着呢,自己除了请李老师继续高标准严要求之外,我这个当众受到表扬的家长还能说些什么呢。

 

孩子在不同环境下表现的差异更加引起了我的重视,看来女儿知道自己在家里的淘气行为是错误的,要不然她怎么在幼儿园就能约束住自己呢。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小公主变得在家里淘,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们在一起的时候又变回原来的那个爱学习、懂道理的乖宝宝呢?

 

终于在相关的育儿书籍中找到了一些答案:原来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从体能和智力上都开始进入了相对独立的时期。有时候孩子期望得到更多的关注,当他们的要求不能得到充分满足时,便可能采取故意招惹最亲密的人这样的行为来吸引大家的注意。另外,孩子有时候淘气出了边界,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心目中尚未建立起一个对错的尺度,所以他们会不停地重复一些行为,看看外界到底有什么样的反应。其实,很多事情对孩子来说不过是游戏,所以,当外界对他们的越界举动反应越强烈时,他们就会越开心。别看孩子的年龄小,他们对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把握得比谁都准确,知道自己在家里淘气也不会受到严重的惩罚。想想现在的孩子也挺不容易,在家没有同龄的小朋友一起玩,当然小家伙会千方百计把家里大人的注意力吸引过来,这样他们在家的时候才不会孤单。

 

引导孩子的正确行为

 

总算找到了一点缘由,下一步的任务就是规范女儿在家的行为,别再让小丫头把我们弄得奈何她不得。

 

经过各种各样的尝试,我们发现当孩子故意淘气时大人采取管理教育的“正面阻击”方法并不奏效,小家伙巴不得全家人都她的反常举动大呼小叫呢。如今的孩子都是人小鬼大,犯错误都是明知故犯型的。

 

现在,当女儿在家不听话时,我们会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冷却疗法和注意力转移法来对付她。冷却疗法就是在小佳颖限时不改错误行为的时候,家里的人在约定好的几分钟内一起都不搭理她,这种方法在孩子玩得特别兴奋的时候比较奏效。这种管理办法见效特别快,正在兴头上的小家伙一看到没人在乎她的举止之后,立刻就会做出比较强烈的反应。不过,冷却疗法也有它的副作用,那就是家庭中的氛围在短时间内便产生变化,并且小家伙往往会自己找个台阶下,最后以掉下几滴眼泪收场。

 

兴趣转移的方法是最理想的,当小家伙故意捣蛋时,我们把小人儿引入另外一项她特别感兴趣的活动中,这样,孩子很自然地就改正了错误的做法,过一段时间后等孩子情绪稳定时再给她讲道理。

 

养育孩子,真是个与小人儿斗智斗勇的过程啊!

 

                                                                             文:谢军

本文发表在《学前教育》杂志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