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儿童教育的使命可以概括为12个字,那就是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或许可以说,发现、解放和发展是儿童教育的三大基本原则,发现儿童是发现儿童的特点及其规律,解放儿童是打破对儿童的各种束缚与压迫,发展儿童则是促进儿童全面而协调地成长。显然,这三大基本原则应当成为检验和评价教育得失乃至成败的重要标准。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危害在于,它不仅无视儿童的特点泯灭天性并且扭曲其发展,甚至有可能从根本上摧毁下一代的创新能力,因此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焦点问题之一。
关于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危害,我曾与赵霞博士合写过一篇论文,题为《“童年恐慌”---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我们认为,“童年恐慌”是指儿童因面临巨大压力而不能理解不能承受所导致的一种较强烈较持久的焦虑心态。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与学习有关的压力是他们面临的最主要压力,且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巨大的学习压力扭曲了儿童的学业动机和人格发展,导致儿童认知需要缺乏,竞争需要强烈,人际关系不良,使儿童失去快乐,童年过于短暂,甚至导致儿童厌学,厌恶生活,导致有些儿童采用极端手段来逃避压力。我们将这一现象称为“童年恐慌”,并认为“童年恐慌”的现象正在整个社会蔓延。“童年恐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童年恐慌”首先表现在儿童承受着与学习有关的巨大压力。与学习有关的压力是儿童日常生活中面临的最主要压力。2005年9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对全国9岁-18岁儿童的抽样调查*表明,儿童的日常烦恼主要来源于与学习有关的压力。调查显示,儿童普遍感到苦恼的三个方面是:学业压力大(57.6%)、不被人理解(53.9%)、成绩不好(38.7%);儿童普遍感到幸福和快乐的三个方面是:实现了目标(48.7%)、学习成绩提高(42.4%)、受人尊重(39.2%)。这表明,儿童日常对幸福和苦恼的体验普遍都与其学习状况关系密切,学业上的成功往往是他们快乐的主要源头,学业上的压力和不成功往往又成为他们烦恼的源头。
第二,“童年恐慌”表现在儿童扭曲的学习动机和较高的成就焦虑上。心理学研究发现,在人的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学习需要其效果也是不同的。以学习知识本身为目的的认知需要,是最稳定、最持久的内在需要,而把学习作为竞争的手段从而提高自己在群体中地位的竞争求胜需要,是最消极、最扭曲的学习需要。竞争需要较强的学生攻击性也较强,他们很难体验到和谐与快乐,甚至无法接受别人的成功。沉重的学习压力和激烈的升学竞争扭曲了儿童的学习动机,强化了儿童学习的竞争需要,弱化了认知需要,使大部分儿童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内在持久的动力,陷入成就焦虑之中。
第三,“童年恐慌”还表现在儿童焦虑不安的情绪体验和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上。台湾学者张春兴指出,当儿童感到周围环境中有太多的压力,而儿童又无法回避这一切时,就会对周围的一切产生不合理的恐惧反应,严重地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调查显示,相当多的儿童因考试或学业压力而心情不好(76.2%)、郁闷(55.4%)和烦躁(54.2%),部分儿童因此睡不着(38.2%)、不想学习(25.1%)、自卑(24.5%),还有少数儿童甚至对生活绝望(9.1%),而且随着年级增高,这种情况呈增加趋势。
童年本应是一生中最美好、最快乐的时光,而如今却变得如此沉重,充满了压力、紧张,甚至绝望。反思“童年恐慌”现象产生的原因,是采取相应措施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
第一,父母过高的学历期望和不当的教育方式是导致“童年恐慌”的一个直接原因。调查发现,父母对儿童的学历期待和学习成绩要求与现实可能性严重脱节。调查数据显示,91.7%的父母希望孩子获得大专以上学历,其中54.9%以上的父母希望孩子读到博士学位,但大学扩招到今天,高校入学率也只在23%左右,能获得博士学位的更是少之又少。
第二,教育评价指标单一,学校过度追求升学率,是导致“童年恐慌”的重要原因。调查显示,52.2%的儿童认为学校把提高升学率排在最重要的位置,随着年级的增高,持这种看法的儿童有增多的趋势,有40.2%的小学六年级学生,60.9%的初三学生,73.9%的高三学生持这种看法。
第三,社会上扭曲的价值观念和舆论导向是导致“童年恐慌”的深层原因。社会普遍存在的一些浮躁心态和狭隘的成功标准给儿童带来了负面影响。如媒体对高考状元的热捧和对十几岁孩子考大学的宣扬,都将追逐“所谓”成功的压力直接对准了儿童,使儿童对未来望而生畏,内心恐慌不已。
毫无疑问,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各级人民政府刻不容缓的重大职责,因为实施义务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是政府。
这里,对政府主抓教育工作具体提出四个“改变”的建议:
第一是改变观念,认真贯彻落实《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学习观、成才观和成功观。其中,应制定专门的法规或管理办法,特别严格约束媒体和学校的导向,如果宣扬考试状元,或对学生的考试成绩排名次张榜公布,或严重歧视考试成绩差的学生等等,都实行没有例外的问责制,对媒体给予停业整顿等处罚,撤销有关领导的职务直至开除公职。运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开阔视野,了解社会,发现自己的潜能优势,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成功体验培养自信心,逐步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确立现代的成功观,即成功就是发展、成功就是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成功就是和谐,确信人人可以成功,确信自己经过努力是充满希望的。
第二是改变考试制度,将应试教育的指挥棒变为素质教育的指挥棒。特别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高考,应当倡导三个注重,即注重考察学生高中三年的一贯成绩,注重考察其综合素质尤其是社会实践能力,注重考察其独特优势和创新能力。同时做到两个扩大,扩大高校自主并且多次招生的权利,扩大考生自主并且多次选择高校的权利。总之,教育改革的效果应当形成一个社会共识和导向,即每个人如果恰当选择都有前途,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强会有更多发展机会,靠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是有害无益的。
第三是改变学校管理,用制度来切实推进和保障素质教育的实施。例如,严格限制考试次数,一个学期的每门功课考试,中学一般不超过4次,小学一般不超过2次。小学生每日只上半天知识课,另外半天参加各种各样的兴趣活动和体育活动。中学生每年一个月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军训活动,列入学期课程之内。中小学校每年都要组织春游、秋游和夏令营活动,同时倡导开展修学旅行等国内外的文化交流活动。
第四是改变用人制度,打破惟高学历是用的怪圈,为各类各级人才提供就业机会。重要措施之一是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加大各类专业的培训,大力推广证书制度,使职业合格证书成为就业求职最重要的凭证。
改革可能遇到风险,不改革将孕育更大风险。许多调查研究已经发现,今日中国的中小学生,年级越高想象力越低,原因是年级越高应试倾向越严重,越束缚学生的创新精神。如此可怕的恶性循环如果不下决心打破,这将成为我们民族未来的巨大隐患。中国的经济多年来的确持续高速发展,但是如经济研究专家所说,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初级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渐趋瓶颈,迫切需要从加工型经济转向创新型经济。客观地说,在高科技和现代文化的创新方面,我们的竞争能力还极其薄弱,并最终成为中国发展的最大制约。面对如此重大而持久的发展困境和教育危机,该下最大的决心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