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孙云晓
孙云晓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89,276
  • 关注人气:83,17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教子要做人中人

(2006-07-04 20:57:21)
分类: 我的文章
  每次我问孩子们长大想当什么人,太多太多的中国孩子想当科学家、董事长、总经理、博士后。试想,他们美好的梦想都能实现吗?也许,他们连升入大学或找一份工作都很困难。到那时候,他们美梦成泡影,怎能不沮丧绝望或者怨气冲天呢?
  当然,人应当志存高远,但这志是为人类服务之志,这高是行行出状元之高,而不应当是志在高居人上。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教育孩子莫做人上人,莫做人外人,要做人中人。
  做人中人,就要尊重每一个人,与大家友善平等相处,在平凡的生活中体验人生价值,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北京的王松涛老师就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告诉我们,培养孩子成为人中人吧!

  因为一个重要的全国会议,有一些重要的人物要经过,我被堵在路口15分钟,在这15分钟里,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质的转变。
  在这15分钟之前,我一直认为:作为教师,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把我们的学生培养好,送到清华、北大。因为只有这样的老师才是有本事的,最权威的。或者说:学生考上清华、北大在某种意义上,极大地满足了教师的虚荣心,满足了教师的成就感。所以平时我们经常这样教育学生:“努力学习,争取考上清华、北大这样的重点院校。毕业后找到一份好工作。”找到一份好工作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从此可以过上安逸的生活。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人上人”。正是这样反复的教育,形成了整个社会一种反常的共识:努力学习就是为了今后成为人上人,只要成为人上人就拥有了“你通过,让别人等”等诸多特权。而正是这样的人上人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学生之间的竞争,甚至扭曲了个别学生的心理;同时更为严重的是这种教育不知伤害了多少资质普通的孩子,因为他们无论怎样努力,考上清华、北大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梦想。而我们每一名教师心里也都非常清楚:真正成为人上人的学生毕竟是极少数,而支撑社会大厦的却是那90%的人中人。当我们的老师把教育观念摆正到培养人中人的层面上,以一颗平常、慈爱之心,正视孩子身上的诸多差异,扬其长,补共短,为社会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的人,我们应该更有成就感。
  我们有很多这样的学生,经过努力,找到了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也许是一名司机、售货员、修理工、保险销售员、教师、公司职员等等,而这些岗位每一个都是我们社会不可或缺的。想象一下:他们每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尽心尽力努力工作。有一天,你路过哪里,或者坐上一辆公共汽车,或者去商店买东西,有人亲切地唤你一声:“王老师,您好!您还认识我吗?”我想,我的心里同样会感到一种幸福。
  一个正常的社会当然需要一大批精英,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进步,既然是精英那势必是少数,可是支撑起社会大厦的却是那千千万万的大多数。把我们教育的重点转向全体,让我们每一个孩子都能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时候,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平等相待,都能够在老师的关注下,充分发挥各处的特长,这才是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的最扎实、最具体的工作。

  这篇文章我称之为神来之笔。
  我也有和王老师相同的感受。我在做中日儿童教育比较研究的时候,发现一个令人感慨的现象:中国父母希望孩子成为非凡的人,日本的父母希望孩子成为平凡的人。
  日本的中小学校集会时,会邀请所在社区一些极平凡的人,如店员、花工之类的普通职工,并请他们登台,与学生见面和交流。中国的中小学校集会,总习惯于邀请名流人物和各方面领导,几乎很少会请普通的社区职工登主席台。即使校庆,中国的学校也往往请那些成为领导或名流的学生登台露脸。一句话,中国人追求非凡,日本人追求平凡。所以,中国的职业教育陷入困境,而日本的职业教育始终生机勃勃。
  真正的教育都是潜移默化的。
  中日两国的不同教育自然有不同的后果。当中日孩子在同一餐厅就餐之时,日本学生会向厨师鞠躬致谢,并尽量不剩饭菜;而中国学生无动于衷,他们很少会向厨师鞠躬致谢,从心里也很难产生多少敬意。
  也许有人会说,日本学生鞠躬致谢是习惯。是的,这是一个习惯,是一个良好的习惯,中国学生为何缺少这一习惯呢?在一次赴日访问中,一个9岁女孩的行为让老师大为感慨,因为她小小年纪,已经分清日方领导级别谁高谁低,并为之准备了不同档次的礼品。这不是中国社会风气的缩影吗?
  这就是中日教育的一大差异,中国父母望子成龙,而日本父母教子甘于平凡,所以对孩子的态度自然迥异,对孩子的影响也完全不同。
  要知道,我国的大学升学率仅仅15%,也就是说,在中国鄙视平凡只讲非凡,只会让大多数人备尝失败之苦,甚至会成为社会不安的隐患。现代教育必定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而以人为本的教育必定是充满了对每一个人的深刻尊重与关怀的教育。
  父母如何放下“恨铁不成钢”的压力,让孩子成为人中人,我的教育建议是:
  学习“低调教子”。我们许多父母常常会向孩子提出期望:要好好学习,考上清华、北大,要读硕士、博士,要出国留学等等,这些期望都属于“高调”,很容易造成孩子的心理压力,毕竟高目标不可能适合每一个孩子。父母应该学习“低调教子”,要实事求是地向孩子提目标,对孩子来说,考什么大学、选择什么样的职业,都应该是孩子自己选择的事。
  培养孩子的爱心。如果你的家庭十分优裕,可以在假日带孩子参加一些公益活动,到社区或福利院等地方,让孩子懂得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帮助,如果自己有能力,就要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要注意培养孩子帮助别人的善心,有一颗善心的孩子会友爱地与人相处,而不会时时想在别人面前表现其“优越感”了。
  带孩子去上班。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父母可以把孩子带到自己工作的地方,让孩子了解自己工作的情况,体会工作的艰辛。当然,孩子可能在亲身体会后对劳动、职业的认识更深刻,告诉孩子,职业没有贵贱之分,劳动是光荣的。
  摘自孙云晓著《好父母 好方法》,漓江出版社,2006年1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