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我的文章 |
维维现在终于是个父母和老师眼里的乖孩子了。她上幼儿园的时候,没有作业,没有严罚的气氛给了她三年的快乐生活,但刚上小学之后,她就感到了痛苦,因为她的行动无论如何也跟不上老师的节拍。当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喊“一二三,手背后”时,她怎么也难以坚持一直把手背在后面不拿出来;当老师上课提问题的时候,她总是不记得要举手回答问题,而是先把答案说了出来;当老师让同学们排队回家的时候,她总是一眼看见了来接他的爸爸,就忍不住从队伍里跑了出来……
老师非常恼火,她让维维抄作业100遍,让维维在课堂上罚站。在老师和父母的“紧密配合”下,维维终于变成了“听话”孩子。她不再淘气,不再玩耍,但她现在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不想上学了”。
中国的孩子从小到大,听的最多的词儿,也许就是“听话”二字了。他们较早接受的观念之一,就是淘气的孩子是不好的。因此,他们在父母或都是的要求下不得不努力做个听话孩子。但这样做的缫,却有可能使中国孩子具备了“独立性差”、“胆小”等缺点。然而,从现代教育的眼光看,我们应当重新审视这种使用频率最高的家族语言。
为什么“听话”儿童是问题儿童呢?稍加观察即可发现,所谓“听话”儿童,常见的特点是有问题也提不出来,为了讨人喜欢,更不与长辈争论。实际上,只强调“听话”很容易培养孩子的奴性,使孩子丧失独立性,对问题没有自己的见解,对邪恶势力不敢抗争,以致于人格扭曲,成为“问题儿童”。媒体中经常报道的某某模范人物自杀或犯罪,人们常常大惑不解,但他们从荣耀走向毁灭的主要原因,往往都是由“问题儿童”演化为“问题大人”的。但这个问题至今仍然未引起人们的警觉,更显示出此问题犹如潜伏的癌症一样可怕。
著名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宁教授对上述症状感触颇深。他根据自己在美国工作多年的经验指出:“中国研究生胆子比较小,对一知半解的事物没有冒险精神。其实拓荒工作或研究工作的内容,总是一半熟识,一半陌生的。”杨振宁教授认为,中国孩子受到严格的管教,他们比较肯听父母和老师的话,而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非常谦恭,不敢想不敢做“未知”的事。
不少父母常用“你为什么不听我的话”来指责孩子,但这样的指责没有任何意义,只能让孩子变得唯唯诺诺。其实,听话的孩子未必有出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海查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将2岁-5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个儿童与没有这种倾向的100个孩子,做了个长期的跟踪调查。结果发现,在反抗性强烈的儿童中,长大后有84%的人有果断的判断力和坚强的意志力,而在反抗性不显著的孩子中,真正称得上有意志力和判断力的,只占24%。可见,当您强调孩子听话的同时,也丧失了孩子的判断力和坚强的意志。这是否有违父母们的教育初衷呢?
我曾经采访过文学大师冰心老人。她以爱心温暖了无数儿童和成年人,在对待儿童的评价方面,老人也有着独特的见解。她曾说:“淘气的男孩是好的,淘气的女孩是巧的。”淘气是孩子的特点,是正常现象,犯错误是难免的。而父母们只想着让孩子听话,无形中剥夺了孩子犯错的机会,也就是剥夺了孩子自由探索的机会。
要知道,淘气的孩子身上蕴藏着巨大的能量,他们往往能够做出一般“好孩子”做不出来的事情。孙蒲远老师在《美丽的教育》中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我教三年级时,六年级一个班的中队会邀我去观看,我挑了一名中队长和一个淘气包和我一起去参加。同学们很惊讶,怎么也让他去?我解释道:“别看他淘气,他可是咱们中队的少先队活动的积极分子。”这个中队会结束时,没想到人家请来宾发言,我带来的这两个代表当场高度评价了六年级的中队会,发言十分得体。回班后,我表扬了他们,大家也信服了我的选择。在后来我们中队的《甜与美》糖纸展览活动中,这个淘气的学生十分积极地担当了解说员的角色。现场会上,面对着中央领导,面对着中央电视台的摄像机,在极强烈的灯光下,表现从容不迫,发言妙趣横生。他那自如的神态,自豪的表情以及生动的语言,都充分显示出自己是个“小主人”。他在作文中写道:“有的都是嫌我淘气,说要整整我,可孙老师瞧得起我,喜欢我。”他告诉他的父亲:“孙老师像太阳,融化了我心中的冰雪。”这话说夸张了,但也说明老师尊重学生所起的作用。所以我想说,对孩子尊重,也是教育。对于淘气孩子的尊重与信任,往往会使他们受宠若惊,内心产生巨大的冲击和震动,使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迅速扩展。
可见,淘气的孩子可能并没有“问题”,反而可能是因为父母或老师没有发现他的优点罢了。父母如何改变孩子“听话” 的要求,我的教育建议是:
允许孩子淘气。淘气是孩子的天性,违背天性的教育是不成功的教育。所以父母们不要容不得孩子“淘气”,应该宽容一些,也不要老是以陈旧的眼光看待孩子,孩子偶尔“淘气”并不意味着就是坏孩子。
鼓励孩子争辩。辨认的过程对孩子很有益,是一种头脑的训练。当孩子和同伴争辩的时候,父母尽量不要阻拦,要看看孩子是怎样争辩的;当孩子和父母争辩的时候,父母更不要自己的权威压制孩子的言论,应让孩子尽情表达自己的想法。如果孩子在学校里和老师发生了争辩,父母则要听听孩子怎么说,不要因为孩子和老师的意见不同,就先把孩子训斥一顿。
要求孩子“听话”要讲清道理。有的父母会觉得如果容忍孩子淘气,可能无法培养孩子的规矩意识。其实,要求“听话”是要让孩子理解父母要求的真正用意,而不是让孩子误解父母的想法,这样的“听话”要求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孩子是不会不“服从”你的,因为孩子其实有时比大人更通情达理。
摘自孙云晓著《好父母 好方法》,漓江出版社2006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