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为习惯培养必须尊重差异
习惯的培养通常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行为训练来达到目标行为的。因此,习惯培养的目标设立是习惯养成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在科学合理的习惯培养目标指导下,行为训练才会有效和巩固,才不至于损害个体的发展。课题研究的实践表明,在对少年儿童进行习惯培养中,在制定习惯培养的目标时,既要关注习惯养成的共性,也要关注习惯养成的差异性。在培养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实践中,既要向他们提出统一的、一致的要求,同时也要针对每个个体的特点,充分照顾到个体的差异性。例如,克林顿在中国幼儿园的经历。
习惯养成的共性主要是指在目标行为制定中的共同的、统一的内容以及习惯养成方面的共同规律。在习惯培养目标上,应该把民族精神、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中的精髓作为共同的、一致的要求,并把这些要求与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相结合,使之成为一个群体性的标准。
习惯养成的共性还体现在习惯培养中的一致性上。首先习惯培养的具体内容要与当今的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的趋势相统一,与我国当前的教育目标相一致。其次,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要求要一致。习惯就是既要把外在的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品德,又要通过行为外显出来。如果在要求上不一致,儿童就会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带来行为上的混乱。再次,在习惯培养的过程中,教育者(教师和父母)的要求和教育方式要一致,要做到言行一致,言传身教;同时也要求受教育者(少年儿童)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习惯养成的差异性主要是指在提出习惯培养的目标时要适合个体生活环境和个性特征。良好习惯的培养同样要面对有差异的学生,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实施有差异的教育,达到有差异的发展这样一个原则。每个个体先天的遗传基因和后天的家庭、环境、教育都有所不同,这就造就了人与人之间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成长环境的差异,如城乡差别、文化和民族差异等;性别和年龄的差异等。在习惯培养中,要充分考虑这些差异,提出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和方法。
实验学校的实践表明,在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中,年龄差异是比较明显的,总体上处于幼儿园阶段的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主,在小学阶段以培养良好的品德习惯为主,在中学阶段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智慧性习惯为主。
六.行为习惯的培养必须尊重规律
1.习惯培养是一个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关注两个转化: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化,由主动再到自动的转化。
研究表明,习惯养成的过程,存在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一种习惯的培养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
(1)认识某个习惯的重要性,提出目标→(2)确立具体的行为规范,把习惯内容具体化为日常行为→(3)确立榜样,学习榜样行为→(4)持之以恒的训练,进行行为强化→(5)对行为进行评估和引导,矫正不良行为→(6)形成良好的集体风尚,转化为集体行为。
在这一过程当中,个体的行为完成了从“被动→主动→自动”的养成过程,行为逐步形成为习惯。也就是说,习惯的养成是个体对外在的各种刺激和要求进行主动加工后,再以比较固定化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经历了一个“外化”到“内化”再到“外化”的过程。
这也表明,习惯的养成是在长期的、曲折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培育与矫正的,同时还要靠个体顽强的毅力和意志努力才能得以形成和巩固。对于个体来说,习惯的培养是亲身“尝试与体验”的一种渐进的过程:当个体尝到“甜头”的时候,他或她就可能继续坚持做下去,就会信心十足,努力坚持,直至习惯成功养成;相反,如果个体尝到了苦头,他或她可能会转变自己的行为,或放弃已有的行为,或另辟新径找到通向成功的途径。
实验学校的实践表明,在习惯培养中,当个体的行为处于由被动到主动的时候,最佳的培养方法是快乐训练;当个体的行为处于由主动到自动的时候,最好的培养方法是主体体验(各种形式的体验教育)。
2、在习惯培养过程中,要把良好习惯的培养与不良习惯的矫正相结合;习惯培养的基本方法之一是加减法(正强化和负强化),即培养好习惯用加法,矫正不良习惯用减法。
例如,高寿岩文章的实验案例。研究表明,在习惯培养中,应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相结合。少年儿童处于成长发育中,行为习惯会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在生活和学习中,他们往往会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因此,培养良好习惯的过程,往往也是矫正不良行为习惯的过程,是个体与不良习惯做斗争的过程。
习惯的养成主要依赖行为的塑造和改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强化手段和方式,对个体的良好行为进行巩固,消除不良行为。生理心理学把增强某种刺激与有机体某种反应之间的联系称为强化。强化理论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的最重要的理论。他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作用,因此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强化物,反之,在反应之后紧跟一个讨厌的刺激,从而导致反应率下降,则是惩罚(负强化)。所以积极强化是通过呈现愉快刺激增强反应概率,消极强化则是通过呈现不愉快刺激使反应降低。在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正确地采用适合的强化(如对行为给以赞扬、肯定、欣赏、奖励等)是能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和不良习惯的矫正的。强化是人的最深层次的需要,而满足正当、合理的需要是调动少年儿童积极性的最好办法。积极的强化是有利于促进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有利于克服诸如自卑、恐惧、不安、失望、焦虑、忧郁等不良情绪的。
在对个体行为的强化和矫正中,关键是要选择恰当的强化物,即适当的刺激。强化物通俗地讲就是刺激。在行为习惯的培育中,通常采用正强化的方式对个体进行行为塑造。所谓正强化是指当一个行为在某种情境或刺激下出现后及时得到的一种强化物,如果这种正强化物能够满足行为者的需要,则以后在类似的情境或刺激下,这种特定的行为出现机率就会升高。在习惯养成的教育实践中,可以说正强化就是奖励的同义词。“罗森塔尔效应”归根结底是运用了正强化的原则。在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用来增强行为的强化物必须强力有效,这需要选择一种合适的强化。一般来说,这样的强化物具备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用起来比较顺手;其次多次使用不至于引起迅速的满足;最后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
在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中,如果选择消极强化时,特别要慎重,更要讲究方法,要注意时间、地点、场合、时机,要有针对性,并注意适度,尤其不能采用“破坏性批评”。例如对人不对事的批评:“你怎么这样蠢?我早就知道,你是个笨蛋、傻瓜,一点用都没有!你只有吃饭厉害,饭桶!没治啦,没救了,就当没你这孩子……”
总之,强化教育的有效性来自教育者使用强化教育的科学性。
3、将情境测察作为习惯养成的主要评价方法。
在习惯培养中,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那就是习惯如何评价。在对习惯进行评价时,往往难以操作。但是“怎样知道一个习惯是否养成了?”对习惯进行准确的测量,使其量化更是困难。习惯主要是做出来的,是实践出来的,是反复训练出来的;它虽然跟个体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有关系,但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也不存在因果关系。所以,习惯的评价应该有其特殊性。在研究与实践中,我们发现行为观察、情境测验和人格特质测验是比较好的对习惯进行评价的方法。
(1)情境测察
情境观察法是当代心理学中使用得比较广泛的一种研究人的行为方式的方法。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方式或反应。一旦相同的或类似的情境出现,就会自然地做出同样的动作或表现出同样的行为。因此,我们可以在相似的多种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某人的反应和行为方式,来判断其是否具有某种习惯。
(2)行为观察
例如,西北工业大学附小对四年级学生自己整理书包行为的观察记录。习惯的形成过程就是某种动作或行为逐步达到自动化的过程,同时也是由外控逐步到内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会发生许多相关的变化,比如态度的变化、语言描述的变化、情绪反应的变化、动作准确程度的变化、外在控制力量的强弱变化等等,当然也包括外在行为的变化。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对个体进行有规律的行为跟踪观察和记录,通过分析行为变化及其他相关变化的程度,就能对习惯是否养成作出评价。这种方法在学校教育中用得较多。比如,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卡,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习惯养成方面的记录。
(3)人格特质的测量
人格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基本结构单元,具有稳定性。人格特质与人的习惯反应有密切联系。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格特质往往包含一组习惯或者一组习惯系统。因此,通过测量人格特质,也能从一个侧面揭示其行为习惯的特点。例如,前测与后测的比较。
研究表明,在习惯养成的评价上应以情境测察作为主要的评价方法,因为在某种情境下的个体的行为往往是“自动的”或“自然”的。
七、行为习惯的培养必须尊重儿童的主人地位
课题组在研究与实践中十分强调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和“儿童参与”的理念及原则。本研究始终把尊重儿童、儿童的主体参与作为一切教育行动和措施制定的出发点和原则,让每个儿童作为平等主体参与到课题研究之中,既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又强调培养儿童的参与意识与能力,力争使教育适合每个儿童,促进儿童个性和人格的发展。例如,北京燕山星明中学让学生决定是否争办环境优美示范学校。联合国关于可持续发展行动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尊重。
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通过主体参与实践活动主动实现的。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就曾指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在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中,应让儿童主动地参与到实践中,参与到活动中去,在实践活动中去感受和体验,从而强化良好的行为,最终形成为习惯。也就是说,让儿童在实践活动中把外部的要求逐渐地转化为自身的内在需要,使被动的行为逐渐转内化为主动的行为,随后再提升到自动化的行为。这样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习惯。在教育实践中,要特别强调主动参与的体验教育。体验教育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体验教育强调少年儿童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或者参与到创设的模拟性情境中去。这种鲜活、生动、真实的情境更能激起个体真实的感受。对少年儿童来说,在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中,这种感受尤其重要。比如,一位老师要培养学生遵守秩序的好习惯,就让学生在下课时一起跑向教室门口,结果学生你抢、我挤,挤来挤去,谁也出不去。这就让学生亲自体验到无秩序、无纪律就没有自由。个体在这种实际情境中就能产生感受,再把感受上升到理念,就很容易接受,也能在行为上有所体现。反复多次的行为锻炼逐渐就能内化为内在需要,从而形成行为习惯。
八、成长环境对习惯养成具有决定性影响
在班级中培养群体的、共同的某些习惯能够促进班级环境的优化(形成良好的班级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仅对社会性习惯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能促进班级中每一个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
班级环境又叫班级气氛(classroom climate),是指学生或教师对所处班级或课堂的知觉或感受,是决定学生发展的潜在因素。国内外的研究都已经发现,班级环境与学生的学业成绩、社会行为、学校情感和人际关系都有密切的关系,良好的班级环境是学校教育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例如,孙蒲远老师的做法。
本课题在北京11所小学进行的良好习惯培养的教育实验研究显示,实验组的班级环境在一年后明显好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班级环境具有更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具有更好的秩序纪律和竞争气氛,但是学习压力小于对照组。在实验班级中,更容易养成一些群体性的习惯,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有助于个体健康人格的发展。
九.养成良好习惯的真正价值是人的解放,是为创新铺平道路
习惯的培养通常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行为训练来达到目标行为的。因此,习惯培养的目标设立是习惯养成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在科学合理的习惯培养目标指导下,行为训练才会有效和巩固,才不至于损害个体的发展。课题研究的实践表明,在对少年儿童进行习惯培养中,在制定习惯培养的目标时,既要关注习惯养成的共性,也要关注习惯养成的差异性。在培养少年儿童良好习惯的实践中,既要向他们提出统一的、一致的要求,同时也要针对每个个体的特点,充分照顾到个体的差异性。例如,克林顿在中国幼儿园的经历。
习惯养成的共性主要是指在目标行为制定中的共同的、统一的内容以及习惯养成方面的共同规律。在习惯培养目标上,应该把民族精神、优良传统和时代精神中的精髓作为共同的、一致的要求,并把这些要求与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相结合,使之成为一个群体性的标准。
习惯养成的共性还体现在习惯培养中的一致性上。首先习惯培养的具体内容要与当今的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的趋势相统一,与我国当前的教育目标相一致。其次,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要求要一致。习惯就是既要把外在的社会规范转化为个人的品德,又要通过行为外显出来。如果在要求上不一致,儿童就会产生认知上的冲突,从而带来行为上的混乱。再次,在习惯培养的过程中,教育者(教师和父母)的要求和教育方式要一致,要做到言行一致,言传身教;同时也要求受教育者(少年儿童)做到知行合一、言行一致。
习惯养成的差异性主要是指在提出习惯培养的目标时要适合个体生活环境和个性特征。良好习惯的培养同样要面对有差异的学生,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实施有差异的教育,达到有差异的发展这样一个原则。每个个体先天的遗传基因和后天的家庭、环境、教育都有所不同,这就造就了人与人之间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这些差异主要体现在成长环境的差异,如城乡差别、文化和民族差异等;性别和年龄的差异等。在习惯培养中,要充分考虑这些差异,提出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教育目标和方法。
实验学校的实践表明,在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中,年龄差异是比较明显的,总体上处于幼儿园阶段的以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主,在小学阶段以培养良好的品德习惯为主,在中学阶段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智慧性习惯为主。
六.行为习惯的培养必须尊重规律
1.习惯培养是一个由被动到主动再到自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关注两个转化: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化,由主动再到自动的转化。
研究表明,习惯养成的过程,存在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一种习惯的培养大致要经历以下几个步骤:
(1)认识某个习惯的重要性,提出目标→(2)确立具体的行为规范,把习惯内容具体化为日常行为→(3)确立榜样,学习榜样行为→(4)持之以恒的训练,进行行为强化→(5)对行为进行评估和引导,矫正不良行为→(6)形成良好的集体风尚,转化为集体行为。
在这一过程当中,个体的行为完成了从“被动→主动→自动”的养成过程,行为逐步形成为习惯。也就是说,习惯的养成是个体对外在的各种刺激和要求进行主动加工后,再以比较固定化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经历了一个“外化”到“内化”再到“外化”的过程。
这也表明,习惯的养成是在长期的、曲折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培育与矫正的,同时还要靠个体顽强的毅力和意志努力才能得以形成和巩固。对于个体来说,习惯的培养是亲身“尝试与体验”的一种渐进的过程:当个体尝到“甜头”的时候,他或她就可能继续坚持做下去,就会信心十足,努力坚持,直至习惯成功养成;相反,如果个体尝到了苦头,他或她可能会转变自己的行为,或放弃已有的行为,或另辟新径找到通向成功的途径。
实验学校的实践表明,在习惯培养中,当个体的行为处于由被动到主动的时候,最佳的培养方法是快乐训练;当个体的行为处于由主动到自动的时候,最好的培养方法是主体体验(各种形式的体验教育)。
2、在习惯培养过程中,要把良好习惯的培养与不良习惯的矫正相结合;习惯培养的基本方法之一是加减法(正强化和负强化),即培养好习惯用加法,矫正不良习惯用减法。
例如,高寿岩文章的实验案例。研究表明,在习惯培养中,应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和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相结合。少年儿童处于成长发育中,行为习惯会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在生活和学习中,他们往往会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因此,培养良好习惯的过程,往往也是矫正不良行为习惯的过程,是个体与不良习惯做斗争的过程。
习惯的养成主要依赖行为的塑造和改变。在这个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多种强化手段和方式,对个体的良好行为进行巩固,消除不良行为。生理心理学把增强某种刺激与有机体某种反应之间的联系称为强化。强化理论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的最重要的理论。他认为行为之所以发生变化就是因为强化作用,因此对强化的控制就是对行为的控制。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强化物,反之,在反应之后紧跟一个讨厌的刺激,从而导致反应率下降,则是惩罚(负强化)。所以积极强化是通过呈现愉快刺激增强反应概率,消极强化则是通过呈现不愉快刺激使反应降低。在少年儿童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正确地采用适合的强化(如对行为给以赞扬、肯定、欣赏、奖励等)是能促进良好习惯的形成和不良习惯的矫正的。强化是人的最深层次的需要,而满足正当、合理的需要是调动少年儿童积极性的最好办法。积极的强化是有利于促进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有利于克服诸如自卑、恐惧、不安、失望、焦虑、忧郁等不良情绪的。
在对个体行为的强化和矫正中,关键是要选择恰当的强化物,即适当的刺激。强化物通俗地讲就是刺激。在行为习惯的培育中,通常采用正强化的方式对个体进行行为塑造。所谓正强化是指当一个行为在某种情境或刺激下出现后及时得到的一种强化物,如果这种正强化物能够满足行为者的需要,则以后在类似的情境或刺激下,这种特定的行为出现机率就会升高。在习惯养成的教育实践中,可以说正强化就是奖励的同义词。“罗森塔尔效应”归根结底是运用了正强化的原则。在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实际操作过程中,用来增强行为的强化物必须强力有效,这需要选择一种合适的强化。一般来说,这样的强化物具备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用起来比较顺手;其次多次使用不至于引起迅速的满足;最后不需要花大量的时间。
在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正中,如果选择消极强化时,特别要慎重,更要讲究方法,要注意时间、地点、场合、时机,要有针对性,并注意适度,尤其不能采用“破坏性批评”。例如对人不对事的批评:“你怎么这样蠢?我早就知道,你是个笨蛋、傻瓜,一点用都没有!你只有吃饭厉害,饭桶!没治啦,没救了,就当没你这孩子……”
总之,强化教育的有效性来自教育者使用强化教育的科学性。
3、将情境测察作为习惯养成的主要评价方法。
在习惯培养中,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那就是习惯如何评价。在对习惯进行评价时,往往难以操作。但是“怎样知道一个习惯是否养成了?”对习惯进行准确的测量,使其量化更是困难。习惯主要是做出来的,是实践出来的,是反复训练出来的;它虽然跟个体的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有关系,但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也不存在因果关系。所以,习惯的评价应该有其特殊性。在研究与实践中,我们发现行为观察、情境测验和人格特质测验是比较好的对习惯进行评价的方法。
(1)情境测察
情境观察法是当代心理学中使用得比较广泛的一种研究人的行为方式的方法。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行为方式或反应。一旦相同的或类似的情境出现,就会自然地做出同样的动作或表现出同样的行为。因此,我们可以在相似的多种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某人的反应和行为方式,来判断其是否具有某种习惯。
(2)行为观察
例如,西北工业大学附小对四年级学生自己整理书包行为的观察记录。习惯的形成过程就是某种动作或行为逐步达到自动化的过程,同时也是由外控逐步到内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会发生许多相关的变化,比如态度的变化、语言描述的变化、情绪反应的变化、动作准确程度的变化、外在控制力量的强弱变化等等,当然也包括外在行为的变化。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对个体进行有规律的行为跟踪观察和记录,通过分析行为变化及其他相关变化的程度,就能对习惯是否养成作出评价。这种方法在学校教育中用得较多。比如,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卡,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习惯养成方面的记录。
(3)人格特质的测量
人格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基本结构单元,具有稳定性。人格特质与人的习惯反应有密切联系。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格特质往往包含一组习惯或者一组习惯系统。因此,通过测量人格特质,也能从一个侧面揭示其行为习惯的特点。例如,前测与后测的比较。
研究表明,在习惯养成的评价上应以情境测察作为主要的评价方法,因为在某种情境下的个体的行为往往是“自动的”或“自然”的。
七、行为习惯的培养必须尊重儿童的主人地位
课题组在研究与实践中十分强调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和“儿童参与”的理念及原则。本研究始终把尊重儿童、儿童的主体参与作为一切教育行动和措施制定的出发点和原则,让每个儿童作为平等主体参与到课题研究之中,既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又强调培养儿童的参与意识与能力,力争使教育适合每个儿童,促进儿童个性和人格的发展。例如,北京燕山星明中学让学生决定是否争办环境优美示范学校。联合国关于可持续发展行动的核心价值观就是尊重。
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通过主体参与实践活动主动实现的。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就曾指出:“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在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中,应让儿童主动地参与到实践中,参与到活动中去,在实践活动中去感受和体验,从而强化良好的行为,最终形成为习惯。也就是说,让儿童在实践活动中把外部的要求逐渐地转化为自身的内在需要,使被动的行为逐渐转内化为主动的行为,随后再提升到自动化的行为。这样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习惯。在教育实践中,要特别强调主动参与的体验教育。体验教育具有形象性和情感性。体验教育强调少年儿童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或者参与到创设的模拟性情境中去。这种鲜活、生动、真实的情境更能激起个体真实的感受。对少年儿童来说,在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中,这种感受尤其重要。比如,一位老师要培养学生遵守秩序的好习惯,就让学生在下课时一起跑向教室门口,结果学生你抢、我挤,挤来挤去,谁也出不去。这就让学生亲自体验到无秩序、无纪律就没有自由。个体在这种实际情境中就能产生感受,再把感受上升到理念,就很容易接受,也能在行为上有所体现。反复多次的行为锻炼逐渐就能内化为内在需要,从而形成行为习惯。
八、成长环境对习惯养成具有决定性影响
在班级中培养群体的、共同的某些习惯能够促进班级环境的优化(形成良好的班级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不仅对社会性习惯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而且能促进班级中每一个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
班级环境又叫班级气氛(classroom climate),是指学生或教师对所处班级或课堂的知觉或感受,是决定学生发展的潜在因素。国内外的研究都已经发现,班级环境与学生的学业成绩、社会行为、学校情感和人际关系都有密切的关系,良好的班级环境是学校教育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例如,孙蒲远老师的做法。
本课题在北京11所小学进行的良好习惯培养的教育实验研究显示,实验组的班级环境在一年后明显好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班级环境具有更好的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具有更好的秩序纪律和竞争气氛,但是学习压力小于对照组。在实验班级中,更容易养成一些群体性的习惯,形成良好的班级风气,有助于个体健康人格的发展。
九.养成良好习惯的真正价值是人的解放,是为创新铺平道路
前一篇:儿童习惯培养的九个观点(上)
后一篇:我想不明白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