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鬼
(2009-10-20 10:13:32)
标签:
纪录片八廓南街野汉子精气杂谈 |
分类: 麻辣 |
那天中午吃饭,眼前一黑,差点撞到一个爷们,原来,是陈老师。陈老师私下里经常被我们叫成陈晓聊或者陈晓鸡(因为年少无知,那句“卿卿我我”被一直读成“唧唧我我”,把“卿”读成“唧”很多年,肯定不是针对陈老师,但意识到错了之后,已经很难改正了,好在他不认识我)
长假前,单位降价处理一批碟,买了几张《见证》。(因该栏目在午夜播出,所以民间俗称“见鬼”)
那是一个可以记录的年代,一群情怀理想的人,拍了一些可以沉淀的片子,虽然积压了,被处理了,但还比较货真价实,是可以被珍藏的。
那些擅长炒冷饭的人,隔了十年,把以前的人和事重新唤醒,按照主旋律,添了些歌颂时代的佐料,虽然有点扯蛋炒饭的意思,但由于底子好,火候到家,加上晓鸡老师的开场白,看起来还是挺满足的。豆豆说比现在的很多节目好看,豆豆是圈外人,他不知道,晓鸡曾经是广院围墙内外文艺青年的偶像,无数的少男少女崇拜着他,渴望被他唤醒。
没上过广院,所以,也没学习过那些经典纪录片,在这些老旧的碟片里,看到的也只是一些零碎的影像,画质都磨糙了,但是,还是能够隐约看到那时纯真。
时间是有重量的,时间也是有质量的。
十年,影像的生命也逐渐发育成熟,更加性感,净心下来,跟随它们回到当年,被那个年代温柔地抚摸着……
不止十年,晓鸡老师还那么黑,还那么敦实,看着还那么厚道,也爱喝前列腺鸡蛋汤(至少两碗),而且,也会把一缕鸡蛋盛到汤碗的外面,再沥沥拉拉地端回到座位上。
不止十年,我们的纪录片越来越盗版。因为,真实是需要金钱和时间的,而时间,则更需要沉淀和舍弃,沉得住气,耐得住寂寞。
对一个女孩子来说,做纪录片,有天生的优势,敏感,细腻。跟着它慢慢变老,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是,前提是要把它当成爱人,唯一的爱人。不要男人不要孩子,哪一个女人能做到?以前,《人物》还有点纪录片的架势,可女主人还是舍不得自己的娃,离开了。终于,擅长眉目传情的《人物》,按照收视指标,沦落为比较生猛的《淫物》。
对一个男人来说,做记录片,要先把自己变成一个野人,打野食,出没野外,没准儿还得留点“野种”之类的,才能出来真正的好东西,但是,估计也没有哪个男人敢无所顾及地忘我。20年前,一批深居巴蜀川藏的野汉子,为中国电视带来回味N多年也无穷的纪录片,《沙与海》《八廓南街》《藏北人家》《空山》,每看一次,都会在不同的地方流不一样的泪。而十年以后,曾经多么骄傲挺拔的《龙脊》也佝偻了,晓鸡不是也一样养尊处优乖乖地被包养成了家鸡?一出手就是百年的中国!那部“杰作”偶尔被当作老资料用用,真的是非常省时省事。
历史这样告诉未来:“当一群边缘人,以他们的不谙世事处子一样的的童真,去触摸电视的时候,他们是被向往的神秘高人,一旦这些高人落入凡间,成为某某中心的主任,他们的灵气和精气就立刻阉掉了。”
如果一个栏目敢大言不惭说自己是一个纪录片栏目,那是说瞎话,是制片人戴顶绿帽子瞎招摇。纪录片是手工打磨出来的,不可以流水线作业,更不能预算差旅和制作周期。如果纪录片工作者也要住宾馆招待所,然后四处找票儿报账,那一定是干专题片的人在虚伪身份。
十年,小丫熬成老鸭煲,复兴差点换了内裤,烩才依然基本不能转正荣登大雅之堂。
歌声飘过N个十年,偶等还是怀念那时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