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非散记:之三十三
肯尼亚的“倒插门”儿。
文/杨春生
在中国,说到“倒插门”儿,大家自然会想到,一定是某个家庭,因后人中缺乏男丁,为了撑起这个家族的门面,通过一定程序,在一个或几个女婿中挑选一个,娶进门来,以承担起为这个家族添丁繁衍的重任。“倒插门”儿娶过来的男人,生下孩子,一般要随女方的姓氏。这样,过了几代,这个本没有男丁的家族里也就有了男丁,这个家族的姓氏,通过“招女婿”的方式,就得以保留。中国人所说的“香火”,就可以延续下去了。其实说到底,中国现存的“倒插门”儿现象,是人类社会进入到“父系”社会后,人门为了弥补所谓“血脉”或“血统”遗传上的不足,在婚姻方式上采取的一种补救措施,它是一种被社会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婚姻行为。
而我们在肯尼亚见过的“倒插门”儿,从婚姻的性质上来考察,就不是男权社会所默认或赞许的婚姻行为了。肯尼亚的“倒插门”儿,从婚姻本质上来判断,带有浓重的“母系”社会的色彩,几乎是人类“母系”社会的婚姻制度,完完全全地延续到今的同一模式。是一种非洲丛林深处留给人类的唯一一个“母系”社会婚姻制度活体,肯尼亚丛林深处土著部落这种带有浓厚的“母系”社会印迹婚姻制度的存在,对高度文明的现代社会研究人类婚姻发展和演变的历史,具有无法估量的价值。
在内罗毕的东南方向约150公里到280公里的范围,就和坦桑尼亚接攘了。内罗毕的东南是非洲的第一大山讫立马扎罗山脉,内罗毕的西南就是非洲最著名的,横跨肯、坦边界的马赛马拉大草原。我说的这个世界上仅存的“母系”部落,就掩藏在内罗毕东南约220公里的Oioiserri地区。这里是肯、坦两国的边境地区,远离都市的喧嚣,消息闭塞,东南方紧靠坦桑尼亚境内的NATRON湖,西面是肯尼亚境内的MAGADI湖,两湖相托,形成了一个水草茂盛,野生动物集聚,适易游牧和种植,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相对独立的自然生态链。居住在这里的土著部落,部族稠密,各种原始、古朴的民俗民风被一代一代继承下来,才形成了今天肯尼亚许多极原始风俗得以保留的独特空间。
肯尼亚“倒插门”儿的程序大体是这样的。在同一种族的不同部落间,先由要娶亲的女方看上男方,而后再由女方亲自到男方家里与男方的家人见面,自己做自己的“介绍人”,双方定亲以后,由女方的部落长老选定迎亲的良辰吉日,在迎娶男方的日子里,女方的部落要在手握权杖,脸酴油彩,头戴羽冠,身裹兽皮的部族长老或酋长(有时也可以由“契普”也就是村长)的亲自主持下,集合起全部落的人,举行一个最隆重的迎亲仪式。这是一个气氛热烈、场面宏大,喜庆疯狂的时刻,迎娶的仪式神秘而繁锁,庆贺的族人,个个脸上都被五彩的植物油酴抹得十分怪异,入夜,堆堆篝火前,强壮的黑人小伙敲起了声音轻脆的兽皮鼓,沉浸在无限幸福中的部落族人,手拉着手载歌载舞,通宵狂欢。娶亲的女人,可以是情豆初开的女子,也可以是有好几个孩子的母亲。按祖上传下的规矩,这个民族的男、女,是不可以和异族人结合的,单一制的婚姻嫁娶制度,是维持这种“母系”社会形态的直接原因。
在盛行“倒插门”儿的部落里,女人具有致高无尚的权力,包括对家庭财产的支配权,对后代的扶养权,对部落内社会事务的参与和决策权等。在这里,男人只是保证部落繁衍壮大的生育工具。这些部落的女人,几乎包揽了从伺养鸡、鸭到到游牧牛、羊,直至种植和哺育孩子的全部责任。男人们除了吃、喝就是聚在一起闲聊,不做任何事情,也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男人们似乎对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也不十分在意,他们知道,“养精蓄锐”是他们必需完成的“功课”。
2003年4月22日
Oioserri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