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散记:之九
丛林中的春节这样过
文/杨春生
爱国不是一句空话,思乡也不仅仅是一段恋情,传统或秉性或骨子缝里流出来的东西,对身居海外的中国人来说,真不是三言两语能说得透的。举个例子,春节做为华夏民族的传统节日,从形式上说它是以家人、族人乃至国人团聚为象征的一组十分特殊的日子。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来看,它又是一种传承。是一种同一肤色的不同民族的民众,经过千年乃至万年的生命体验所形成的,在农历上年的最后一天到来年新春的最初几天所进行的庞大民族聚会。吃点喝点的背后,是一种凝重的回归情结的升华,就象鱼儿和鸟儿要迁徙一样,这是一个昌盛的民族伴着生命进化,而形成的近似与本能回归的约定。是构成这个民族的每一个个体在一年的某一时间段内,发自内心的团聚冲动。
非洲是没有春节的,我们准备过春节,和我们一起工作的黑人兄弟就是弄不懂我们过春节是什么意思,,尽管黑人有自己的独立日、总统日和不同部落在不同时间举行祭祀和图腾的日子,但他们没有春节。就象我们总想向黑人说明白中国的水饺和云吞不是一种食品一样,明明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食品,可是经过翻译一翻,就都成了面皮,内包馅、用沸水煮熟的食品了。因而我们无论如何怎样向黑人解释春节,他们只能固执的理解为或是他们的图腾日或是圣诞节,但由于他们弄不明白农历和公历的历法关系,对我们兴冲冲的迎新春举动,还是一头雾水。
因为时差的原因,我们在丛林深处的营地内春节是这样过的。祖国农历大年三十的下午两点,我们开始举行迎新春酒会。酒会一般选在天堂伞一样高雅的非洲金合欢树下。先由海外公司的领导代表组织宣读国内政府和主管部门发来的“慰问信”,接着大家起身,面朝东北(祖国的方向),齐声高唱“我的祖国”并行举躬礼,然后是大伙同时把酒祭天、祭地、敬祖国和亲人。四杯酒过后肯尼亚的时间大约是下午三点,也差不多是祖国的晚上八点了,我们的后勤人员打开早已调好的电视机,我们开始边喝酒,边收看中央四频道对全世界播放的“春节文艺晚会”。当祖国新年钟声敲响的时候,远在非洲的丛林深处的我们正是晚上七点,这时鲜红鲜红的晚霞激光柱一样从高高的赤道上空直射下来,喝了四小时酒的我们点起一簇簇篝火,和前来看热闹的黑人载歌载舞的跳起来。你看吧,这时的大伙儿可爱及了,有的扭腰、有的晃臀、有的和黑人兄弟挤眉弄眼,更有一些喝高了的弟兄,端着酒杯面对东北方,或是举臂高呼,或是仰天大笑,更有甚者,或干脆抱着个酒瓶躺在地上边哭边打滚。说真的,那才叫爱国,那才叫想家,那才叫爽……
2008年1月18日
加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