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旅游边养生
享受清心惬意



[让自己沉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或者是徒步缓行,或者是修身养性,让自己静下心来,豪华地和自己对话,寻找内在最真实的声音,让你的身体和心灵得以休憩—到印度修炼瑜伽就是你养生的最后去处。]
脸上挂着幸福的微笑,眼神中透露着坚定和自信,这是尹岩给人的第一印象。如果不仔细询问,你不会知道她原来是北京某家瑜伽馆的总经理,也不会知道她曾经担任某时尚杂志主编。如此巨大的身份转变,一切都缘于大卫·里恩的那部《印度之行》。尹岩当时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在看了这部片后,对于片中的一句话印象深刻—“印度使你面对自己”。这句话在她的脑海中播下种子,并成为她后半辈子的命运。
当时在杂志界工作的她,对于原本的生活状态感到疑惑,她开始思考“我是谁”“幸福是什么”“怎么样让自己更快乐”这些问题在她脑海中盘旋着,她觉得需要让自己停下来、让心沉淀。此时,“印度使你面对自己”在尹岩耳边响起,因此她决定去印度寻找自己、寻觅答案。她想起曾在某本杂志上看到一篇印度之旅的游记,浴室费尽心思、想方设法找到多年前的那则报道,然后依照那篇游记所述,前往琶摩特·萘克檀(PARNATH
NIKETAN)静修中心—位于恒河上游的瑞诗凯诗(Rishikesh)圣镇。
经过了漫长的路途,尹岩抵达了印度。从寂静的机舱中走出来,迎接她的,是另外一个沸腾的时空,她看到一张张清醒且自然的面孔,人的心境和生活的热度都很高,这是她对印度的第一印象。这个观感也在无形之中改变着她的心境。
随着两旁景色的变化,尹岩抵达了心中向往的圣镇,来到瑞诗凯诗的静修中心,前台人员问她要住多久,“先住一周吧”她这么回答着。因为这趟旅程没有一个既定的计划,她只确定自己要在瑞诗凯诗做冥想,其他的,她没有多做预设。当时在静修中心工作的一位美国女孩告诉她,“一周之后你会感到自己的改变”。“真的会有所改变吗?”尹岩在心中问着。
由于这里只有瑜伽课,而没有冥想课,尹岩有点失望,但是隔天一大早,尹岩还是在瑜伽教室中等待着,开始了第一次的瑜伽课。7点钟,门开了,一个个子不高的印度年轻男人缓缓地走进教室,这个人就是莫汉,是让尹岩对瑜伽改观的瑜伽老师,也是改变她后半辈子人生的心灵伴侣。
莫汉身上似乎笼罩着一层气场,让尹岩在他的引导之下安心地展开课程。课程结束后,尹岩满身大汗,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美好体验,让她改变了原本对瑜伽的负面印象。这个改变让她想更加了解瑜伽,因此前去跟莫汉请教“瑜伽的真谛”,却没有得到另她满意的答案,因而令她更坚定要上冥想课的意愿;她随即跟工作人员表达要上冥想课的意愿,工作人员答应会替她安排。下午,她在静修中心散步,巧遇一位穿着橘色长袍的智者斯瓦弥,她开口向智者询问心中的疑惑,智者因与他人有约,跟她相约隔日再见。
第二天,尹岩再次询问了工作人员冥想课的安排情形,最后得知由莫汉老师来授课。她在花园宅子的屋顶开始了冥想课,随着莫汉的引导,思绪一点一滴地沉静了下来,并且慢慢地睡去,20分钟之后,莫汉要她躺下。经过一个小时的课程,尹岩觉得自己的心平静了许多。课后,尹岩到昨天巧遇智者的“圣地”准备练习冥想,过了一阵子,智者走了过来,要她阅读《莲花露》,并将问题写下来,隔日讨论。
隔日早上,当尹岩上莫汉的瑜伽课时,在脑中升起了一个想法,她想将这次的旅行写成一本书,浴室课后她拿着相机开始创作。下午,尹岩上完莫汉的冥想课后,去找智者斯瓦弥,她针对《莲花露》的内容提出疑问,大师言简意赅回答道:“放弃不是不做。人行事分三层:一想做,二责任,三回报。我们要放弃的事对第三层的追求。因为努力并不能获得意想的结果,而如果你渴求这个结果,你必定国会失望。所以放弃欲望不是放弃努力,是要求放弃回报。”这段话宛如醍醐灌顶,让她豁然开朗,在智者更详尽的解释之下,她觉得自己的心开了,她不再纠结于过去的一切和心中的疑惑,来到印度前的种种放下了,她找到了全新的自己。
达成了此行的“目的”,尹岩接着到处走走、和更多的人交流,而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她和莫汉小小的爱情火苗也在他们之间酝酿着。7天之后,尹岩前往德里旅行,这里的嘈杂和纷乱让尹岩担心自己回到北京后会找不到在瑞诗凯诗的平静,于是她在心中升起了一个想法—把莫汉带到中国,让更多人可以修习瑜伽。莫汉答应了,并且在之后实践了他的中国之行。这趟旅程将尹岩和莫汉的命运真正缠绕在一起,使尹岩当初的找寻有了答案,而随之开张的瑜伽馆也让更多人受益。
印度养生之旅让尹岩的心境有了翻天覆地的转变,让她找到生命的意义。事隔一年,她这么回忆着,“在过去的365天里,印度像一个温暖的音符陪伴着我。”对尹岩来说,印度是一场带着走的盛宴,伴随并点亮了她往后的人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