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德里24小时

(2007-06-22 05:49:29)
分类: 《菩提树下太阳雨》尹岩著
 

德里24小时

 

坐在哈德沃尔通向德里的火车上。列车开过一片田野,夕阳把它们照成一片金黄。在这个陌生的国度,一天会发生这么多的事情。让你对时间已经有了很多错觉。看着外面金色的田原,耳边有广播里的欢快音乐和孩子的哭闹声,我的心里充满了感动。似乎有泪往上涌。生活在你的周围,又隔着一层窗户,一个民族,一个陌生。

 

午夜,火车到达德里。刚出火车站,就已经怒火朝天。德里是个很躁的城市,围上来的人一个个穷凶极恶,与我刚刚离开的瑞诗凯诗的人群似乎是彻底的两个人群。刚下火车,已经想赶快走出这个城市了。一个“利虫”追着我,不遗余力地要推荐我一个饭店。我向他怒吼,“离我远点,我不想要你的任何建议。”火车站前就是所谓的著名的大集市巴扎区,黑乎乎,乱哄哄,街道凹凸不平,人群散乱。庆幸没有听托马斯的话,拉着行李穿街进驻其中一间。还是罗贝托有道理,建议我呆在新城Connaught Place广场附近。开出巴扎区,见到一个被灯光照射得非常壮观的历史建筑后,城市街道规范起来,我的心情也略加平静。饭店很像长沙这类城市的三星级宾馆。习惯了恒河的水声和微风中的清香,德里饭店里的莫名气味和死一般的寂静让人很不适,这个城市不给我安全感。

 

眼前浮现起刚刚离开的那块圣地。斯瓦弥大师沉思的橘色身影;莫汉亲切清澈的笑容。宗教是能澄化万物的。

 

早上出门,摩托出租带我去市场,结果是把我带到旅游专卖店。辞掉一个再换一个,几个下来,仍然是只有我一个人的游客店。到了第4个,我扭头就走,坚定准确地要求车夫:“请你立刻带我去火车站前的大集市。”

 

昨夜嘈乱的大集市在白天倒是显得生机勃勃。几公里长的街道,两边布满了琳琅满目的摊点,印度风情尽现。一个印度香专卖店隐在一群服饰摊点中间。走进4平方米的小铺,带着泥草气息的各种香味袭进鼻子。凝神看过来,名目繁多,包在印刷鲜丽但质地很差的纸盒里,20卢比,30卢比不等。除了常见的柱香之外,还有很多是小锥形的。我拿起一个MADHUBAN的香盒。盒面上是浪漫的月下幽会图画,盒里一共有36个锥香,分别是玫瑰、松枝、茉莉、莲花、草莓、百合等6种花型。拿起放在鼻下,隔着玻璃包装纸,闻不出细处,只感到有一种蛊惑钻进心里。另有一个扁平如邀请信的纸袋,透过玻璃纸,看到整齐排列的一袋袋细香,都是30CM长,袋上印着不同的花名,共18种。我在店里耗着,一一看过来,一一问过去,最后,带着对印度香的无商量信赖,带着满身的熏香,我将入眼的艳盒,一股脑地丢到柜台上,最后竟然也一大袋地走出来。

 

Briju是个17岁的漂亮男孩。他家的摊点是色彩艳丽的拉基斯坦服饰,尽目望去,晃晃的镜片镶嵌在裙摆上、背包上,很多旧时代的礼服也陈列在墙壁上,岁月没有掩盖住热烈的绣片和镜饰。一套少女礼服窈窕地挂在半空中,七分袖,一排细细的纽扣将绣衣连在胸前,裙子是五分圆摆,风吹下已经划起弧线。套服是暗橘色的绸,上面绣满了同色调的花案,圆圆的镜片在花丛中闪烁,有着含蓄的炫耀。衣服沉甸甸的,像是承不住了美丽。拿在手上,已经能够想像女儿的俏丽。又为自己选了一件粉色绣衣,半端起的肩,有一点马科斯夫人时装,过时得很。只是一丛丛绣线组成了斑斓,让我向往阳光下,与白裤搭配,鲜鲜亮亮地在平台喝咖啡的情景。林林总总的商品中间是一个小供台。Briju收完钱后,将钱叠放在手心,举到供台前,致敬行礼。他说,神带来贵客一定要知感恩的。

 

回到饭店,没有太多兴致参观这座城市,希望马上离开。翻阅《Lonley Planet》,从新德里去乌代浦尔最顺路,只需35分钟飞行旅程。我到前台订好明天的第一班航班后,顺便请饭店联系城市半日游。走马观花,有个印象即可。

 

离参观还早,在房间算账,发现10天里已经花费近800欧元。这次旅行随身携带1500欧元和一些零碎的美金。以后的旅程我更想享受一些独特的环境,所以不会在价钱上考虑更多。开始安排乌代浦尔 ( Udaipur)的旅店。《Lonley Planet》上介绍的旅店有许多300卢比 (48元)左右的旅社,还有世界著名的湖宫饭店(Lake Palace),200美金一夜。我最后选择了1500卢比的乌代蔻绨 (Udai Kothi) 饭店。书上说,它有非常装饰的房间和床榻。最吸引我的尤其是它那所谓360°城景的屋顶平台及全城惟一的楼顶游泳池。我很想顶着星星裸泳。当你能够用30美金购买200美金的待遇时,享受是绝对的真理。

 

下午2时,坐在大堂等候城市半日游。一位印度人谦恭地走到我面前“Miss Yin?” “Yes.” “我是您的导游,请跟我来。” 门口停着一辆白色卧车,车后座坐着一很胖的阿拉伯妇人,不说话,只微笑。导游介绍说:“这是⒚桌醋园<啊! 于是,“三大文明古国”驱车前往景地。

 

1000年来,德里一直是印度的首都。印度历史中无数次的外族入侵,印度文明中极度的包容性,都可以从这座城市的建筑中一窥其奧。

 

南城为新德里,由英国殖民政府所建,印度的政治中心,整齐的街道,宽敞笔直,建筑严谨,绿树成阴,却看不到生活。城市大得惊人,是平铺四处延展的那种阔大,并无高楼林立的商业街区。印度门形似巴黎的凯旋门,耸立在一片几乎望不到边的大草坪上,一条如长安街宽阔的大道穿过门洞直伸向不远处印欧风格的宫殿式建筑——总统府。距印度门不远,就是新德里的商业中心区康特诺广场,环形的廊柱建筑,里面是一家又一家的所谓高档商店。

 

北城为旧德里,历代王朝的古都。13世纪初,莫卧儿王朝第一代皇帝巴勃儿,经过不懈激战,终于完成对北印度的征服,定都德里。建立了印度历史上著名的莫卧儿王朝。莫卧儿王朝是最早统治印度全境的回教帝国,自1526年始的300余年间,在军事、政治、艺术等各方面,成就璀璨,尤其在建筑艺术方面更是建树众多,而其最光辉的展现就在德里。 德里古城城址至少有7个,散布在从北到南的三角形地区。作为17世纪到19世纪穆斯林时代的印度首都,遗留下很多清真寺、城堡古迹。城里黄牛当道,人流如织,庙宇林立,完全像一部老电影的景地,尽显古老繁华。不禁感慨当年新都建造者的英明,他们在旁边起新城,将这座旧城彻底保存下来,为我们留下了这幅活动的印度史画。

 

车子按照旅游线路在新旧德里间穿梭,似往来于时光隧道。麦当劳中披着传统纱丽的妇女,水泥反光的现代建筑与饱经沧桑的庙宇神龛,风驰电掣的本田轿车与高视阔步的神牛,清晰可闻的手机铃声与深沉凝重的祈祷声……组成了这个城市奇特的,近乎不真实的画面。

 

一路上,“三大文明古国”操着自己口音的英语,经常是所答非所问,一团无功地忙碌。“印度”以他的套路介绍着;“埃及”抗议路上见到的牛对交通秩序很有障碍,“印度”告诉她之所以没有马是因为马的主人下午把马都圈在路旁,好让它们休息。作为“中国”,我对印度首都的印象有先入为主的抵触,所以只是像个真正的旅游团成员,跟着走,跟着听,冷静地见习印度历史遗迹。我们参观了有红白砂石相间从底部到顶部如层层波浪上涌的世界上最高的独立式石塔——库特布高塔;造型独特外墙粉红粉黄的印度教神庙——拉克西米纳拉因庙;朴实庄重的甘地陵;有印度“紫禁城”之称的德里红堡。在有限的参观里,只有在加米清真寺,印度最大的清真寺,我受到震动。加米清真寺是17世纪著名的莫卧儿王朝建筑黄金时代的产物,印度最大的清真寺。它是一座城堡式的建筑,采用了印度-波斯混合风格。每个角上都有绝对印度式的圆顶棱堡,红白大理石相间;主要的进口两侧是波斯风格锐利的锥形圆柱尖塔,高达40米,可以說是全德里最显眼的地标,也是莫卧儿時代德里的象征。整个清真寺坐落在高墩的围墙上,砖红色围墙与邻接的红堡相呼应,居高临下,气势庞大……围墙内是能承纳25000信徒同时祈祷的硕大的如广场的敞院,敞院中心有一方池水,供祈祷沐浴之用。四周环绕着连拱廊,正对池水的连拱廊比其他的深很多,据说是靠近麦加方向。每到穆斯林祭典时,各地的穆斯林教徒皆会前來膜拜,寺院的周围人马杂沓、水泄不通。清真寺参观是要把鞋全部留在外边的。灼日下,我赤足在环饶四周的连拱廊和广场中奔跃,跳着领略了古代印度中伊斯兰教的强势和整个民族的包容。  

 

5小时后,“三大文明古国”在烈日炎炎下打道回府。

 

旅居德里四年之久的苏格兰作家William Dalrymple曾在他的《精灵之城》一书中,记录了目睹的德里景象和耳闻的德里掌故,文字穿梭在历史与现实之间,述说印度人眼中的精灵之城。在他的书里,德里被描述成一个冲突不断并充满恶作剧精灵的都城。在一次次的临难中,如火鸟般浴火重生。城市之游后,我对书中的描述没有产生共鸣,估计自己的历史学造化太浅,或与这个城市真的无缘。

 

早就耳闻德里大学是印度最高学府,乘着暮色,叫上摩托出租,来到城边的德里大学。德里大学所在区有些像我们北京海淀区,所谓学院区。进入这里,德里的喧嚣被滤掉很多。更多的绿色,更多的宁静。德里大学没有一个显赫的校门,宽敞的停车场后,是一个很大的花园,宿舍区、教学区分路散布在花园后边。正值晚课时间,草地上学生三五一群的,有的备课,有的闲聊,也有几对情侣,躲坐在树阴下。校园并没有我想像的规模。遇见桑杰,他是软件学院的学生。想起当年在北京高考时挑灯夜战的经历至今心有余悸,所以,我很好奇作为印度最著名大学之一的学生,桑杰是否也经历了这类磨难。桑杰轻松的叙述让我咋舌。

 

印度的高考是场马拉松式的磨难。印度的中小学教育实行“10+2”的学制,即小学和初中10年一贯制,高中两年。 从12年级开始,学生要通过各门功课的会考,会考的成绩要记录在案,供大学录取时参考。12年级毕业时,学生再参加全国统一毕业考试,取得一个百分比成绩,百分比一般计算到小数点后第二位。百分比成绩的计算是将考生5门科目的总成绩除以5门科目的总满分。例如,文科5门科目的总满分是500分,若考生总成绩是450分,百分比成绩就是90分。有了百分比成绩,考生就可以报考大学、选择专业,每个考生报考大学以及选择专业的数量没有任何限制。一般来说,若考生百分比成绩达到75分,上大学就有希望,但要到名牌大学百分比成绩至少要在90分以上。

 

在12年级整整的一年里,桑杰每天清晨6点钟就背着沉重的书包上学了。中午一般不回家,在学校里用餐。下午5点钟放学后,除完成当天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复习功课外,还要阅读大量参考书。每天都要挑灯夜战,不到12点钟不睡觉。 由于希望上名牌大学,桑杰还需要增加课外辅导。家庭教师费用太高,桑杰参加的是辅导班。辅导班供不应求,以至有的辅导班凌晨4时就开课,桑杰不得不在3点多钟就起床。 全国统一的毕业考试在5月初,6月初网上发布考生的百分比成绩。在公布成绩的那几天,网吧天天爆满,心急如焚的家长和考生排着长队在网吧外等待。平时网吧通常在晚上11时停止营业,这期间每每到凌晨2时。桑杰的百分比成绩是93分。他的第一志愿是世界闻名的印度理工学院,但是这年印度理工学院本科共招收2400名学生,报名考生达20万之众,录取线百分比成绩是98分。

 

印度理工学院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印度总理尼赫鲁依靠联合国及英、美、苏、德等国的援助,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样板,集中力量兴办的5所具有公认的国际一流水平的学院,以造就世界一流的软件人才闻名。学院荟萃印度最优秀的学生,聘请各国知名学者授课,各个学院有许多课程更是由“业界老师”所开设,如IBM公司的“电子商务最新应用”、摩托罗拉公司的“通信软件”等,理工学院毕业生的质量可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法国巴黎综合技术大学相媲美。学生毕业后,被国际各大公司争相录取,其中80%流入美国,目前,美国硅谷的工作人员中有38%是印裔,大部分都是来自此院。可以说,印度理工学院的文聘是“金领”人生的通行证。现在,不仅印度学生,包括亚洲地区其他国家的年轻人也纷纷参加到入学竞争,希望在此深造。

 

印度理工学院在印度国家发展中起到了一个神奇作用。它培养出来的软件人才成为推动印度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仅10年时间,印度软件业已将日本和欧洲远远抛在后面,成为仅次于美国、雄居世界第二的软件大国,硅谷2000多家高科技企业中,40%的企业领导人是印度裔人。近几年,印度软件业的年增长率均在50%以上。在全球被评为软件能力成熟度5级的40家企业中,印度就有29家。同时,印度获得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软件公司也是全世界最多的,印度人把软件业做成了一个大品牌。美国很多IT公司大量裁减本土工作岗位,而到印度去雇用廉价的技术员工。现在,在IT领域已经很具竞争力的印度人,正在进一步进入金融服务业等美国现代经济的核心产业。由于时差关系,把业务转移到印度的美国服务类公司很多业务可以24小时运作,大大提高了效率。专业机构估计,到2008年,美国将有约50万个金融业岗位转移到海外,其中印度将成为一个首选地。 由于这一切,所以有种论调说,如果印度有一天跨入富国行列,那么它将是第一个利用脑力资源,而不是凭借自然资源优势实现这一跨越的发展中国家。

 

从德里大学回来,清凉过后,我来到导游举荐的 “ESSEX”。据说是德里很有名的餐厅。餐厅在城边,原以为会是一个非常浪漫的地方,能够看到德里时尚的一面。结果只是一个中产阶级餐厅,像北京的“顺风”。老得掉了牙的美国80年代恋曲音乐,周围“社会中坚” 分子的底气十足的讨论,还有久驻印度的外国人与印度客户游刃有余的应酬。更多的是男人的世界,女人们或是家庭前来,或是以商务身份。 

我一个人坐在这里很乍眼。头盘上来了,是一个叫做KEBAB-E-SUBZ的菜,离开瑞诗凯诗我听从斯瓦弥的劝告,在努力保持做“素食者”,尽管“ESSEX”的菜单上有长串的羊肉和鸡肉的菜单。KEBAB-E-SUBZ是一个小的蔬菜拼盘,煎过的豆腐上粘着几片香叶,切成鱼状的柿子椒,皮面上烤得有些焦,叶面里包着咖喱米粒和香料,土豆旋成指环形,里面是淀粉类的东西。很香!

 

每个桌上都是一群一群的人,或是家庭聚餐,或是商务晚宴,国际人士居多。在喧嚣的人声中,人影变得婆娑模糊。我的思绪飘走了。我又想到瑞诗凯诗。想到那里的宁静,那里的月明星稀,那里黄牛挡道的拥挤的小街。那里餐馆无声无息及时把食物送到你的眼前的侍者。想起莫汉的笑脸,斯瓦弥大师慈祥探寻的目光, 想到已相识的乞丐的热情问候,想到诵经堂的吟唱。想到那场太阳雨,圣地白色的长尾猴,我要逃离这个城市。

 

想到在北京的朋友,将要共事的合作伙伴,想起女儿笛笛,想起狗狗鹿鹿。以往热衷的社会已经让我感到疲惫,我知道,我不会去单纯追名逐利了,我要享受自己的生活,享受自己的感受。其实,豪华与丰宴,哪能抵上一个心情。我感到自己很安心、充实,我的心里充满感动和善良。

 

晚上回来的路上,看着德里街上的车水马龙,庆幸自己明早就能逃离这里。我想,我们每一个旅行其实都带着一个心结的。我们在异乡寻找的也是与这个心结呼应的景、人、事、地、物、游。印度之行对我来说是一个心灵之旅。我寻求的是在这个有些浑厚气场的陌生国度获得心灵上的一些启迪,或者帮助我用另一种眼光看世界,用另一种思维看生活。在瑞诗凯诗迷醉,是因为瑞诗凯诗的人、物、景与我的心结相扣无痕,像是冥冥中的拉配。而德里的杂乱嘈杂,穷凶极恶正是我要在旅行中逃避的东西。我不想再在德里花费任何一天了。我要逃到其他地方,让我保持着瑞诗凯诗的给养,完成我的心结。

 

德里的经历让我很担心回国后,回到北京,回到工作,回到每天必须面对的生活,心中的感受会像现在在德里一样烦躁不安。于是,开始认真希望能够请莫汉去中国,再和他一起修练瑜珈和冥想。我知道,莫汉如此纯净的气场会让我受益无穷的。

 

给斯瓦弥, 莫汉各写了一封邮件。我很想念他们,想念和他们在瑞诗凯诗的静交。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