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京郊燃料结构是北京治污的重要一步
(2016-01-28 11:14:48)
标签:
时评财经环保大气治理 |
分类: 时事评论类——文章列表 |
据《北京日报》1月5日报道,4日北京市举行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座谈会,会上宣布,治理大气污染,本市将重点打好三大战役,即大力度治理农村散煤、高排放车和城乡结合部。关于大力度治理农村散煤,会议提出了这样一个目标:今年,将400个村的“煤改清洁能源”工作列入市政府与区政府签订的目标责任书中,确保完成。到2017年,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区力争基本实现“无煤化”。到2020年,全市平原地区农村采暖基本改用清洁能源。
今年冬天,一连串的黄色、橙色、甚至红色预警,使人们对雾霾都有了惊恐的感觉。对此,政府相关部门几乎全员出动,对目前的“存量污染源”予以最大力度的监控与限制。可以说,能用的办法都用了,但是客观地说,效果却不可能立竿见影。原因在于,虽然北京市区可控制的污染源都已被控制,而外围的京郊,以及周边河北省、天津市的污染源,却因为种种条件的限制,在控制上力所不及,其中尤以冬季取暖及生活所用的燃煤难以控制为最。
很多人也许都不敢相信,从北京市区向郊外走出四五十公里,几乎就有两个世界的感觉。最为突出的,就是生活方式的巨大差距。比如做饭,在市内已很普遍的管道燃气,在京郊农村就不可能见到。即使在京郊县城,很多小饭馆还在使用蜂窝煤灶,有的甚至把煤炉搬到门口外的人行道上,用其烧水煮食物。县城如此,下边的村镇就更不用说了。市内严格控制使用的燃煤,在郊区还在作为主要燃料使用。所以在农村,如果用于生活必需的燃料问题不能朝着城市化方式解决,京郊的外围污染就不可能减轻。
我们知道,农村地区由于居住分散,集中利用能源存在一定的困难。仅以采暖来说,农村住宅平房大院多,不可能像市区那样,建锅炉房集中采暖,只能用政府补贴的方式,采用电采暖等清洁能源。但是由于农村屋子大、房子高,人均居住面积普遍大于市区,要达到一定的室温要求,人均补贴的额度可能还要高于市区。再加上电路改造,取暖设备的供应等开支,所以北京市将在今年完成京郊400个村的“煤改清洁能源”,到2020年在京郊平原地区采暖基本改用清洁能源,已经算是尽了很大的努力。
尽管困难重重,但是空气污染治理的紧迫性,却像小鞭子一样赶着各级政府官员,也在考验所有“同呼吸”的普通百姓与政府相关政策的配合度。从这个角度来看,在北京郊区的广大农村,仅仅在采暖环节解决“无煤化”,显然还远远不够。
如今在京郊农村,虽然大多数都在使用罐装煤气来做饭,但是一罐煤气一二百元,还是让许多农户觉得贵了。目前,农村被遗弃的柴草或废木料很多,得到这些不花钱的燃料很容易,所以还有许多农户不愿意放弃用柴灶做饭的传统。试想,如果柴灶总是不能淘汰,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什么时候才能减轻呢?
基于此,进一步探讨农村地区燃料结构的改变,以政策来促进农户放弃柴灶和燃煤,依然是下一步需要重点研究解决的大事。比如,以“禁烧柴草,补贴清洁能源”的办法来改变京郊农村的燃料结构是否行的通?如果补贴农民使用煤气或电力还显得奢侈的话,能不能通过科技投入,通过大力发展沼气、太阳能来解决?
后一篇:经典名著入高考面临怎样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