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著入高考面临怎样的挑战
(2016-01-28 11:21:33)
标签:
教育时评 |
分类: 时事评论类——文章列表 |
据《北京日报》1月14日报道,北京明后年的高考,考生们阅读经典的要求被提高,考卷上将考查考生对“中外文学经典”、“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经典”的“理解、感悟和评价”。除要求“古诗文背诵篇目”外,新增“经典阅读篇目例举”,包括古今中外12部文化和文学经典,即《论语》、《三国演义》、《红楼梦》、《呐喊》、《边城》、《四世同堂》、《红岩》、《平凡的世界》、《雷雨》、《欧也妮•葛朗台》、《巴黎圣母院》和《老人与海》。
做出这样的改革,其实也在人们的意料之中。针对近年来青少年思想文化教育这个“短板”,社会有识之士一直在呼吁: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我们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因此有必要把古今中外的文化经典引入课堂,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这对于受教育者道德素养、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智慧的形成以及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不少地区的教育管理部门也闻风而动,开始以加大语文权重等方式,向思想文化教育倾斜。如今,北京又把对名著的阅读及感悟能力列入高考,足见对培育青少年人文素养的重视。
众所周知,语文教育并不仅仅是听、说、读、写,以及通过这样的学习,提升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这么简单。事实上,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仅仅是语文教育相对有形的工具功能。而事实上,与上述功能同时提高的。还有对中外文化的品味、感悟能力。而后者体现出来的人文素养,往往比前者更加重要。
经典名著入高考,这当然是好事。但是好事要想真正办好,也未必容易。因为给“理解、感悟和评价”能力打分,有着很大的弹性,客观公正地把握,不太容易。所以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迷茫,甚至会走一些弯路。以目前可以预料的难点,起码就有两个挑战,需要引起注意。
其一,学生对经典名著的阅读,需要教师的指导或引导。而指导或引导,又首先需要以教师对经典名著的理解为前提。但是对于名著的理解,又本该是见仁见智,不太可能有统一答案的。如果每个学校或每位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引导各有不同,高考的考题又该怎么出?学生们怎么答才算是正确的?如果把感悟经典名著的考试,也像其它知识的考试一样,搞成统一的标准答案,那不又成了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吗?这显然不应该是“经典名著入高考”的初衷。
第二,考察学生对经典名著的理解、感悟和评价能力,对阅读量的要求很高。据业内人士分析,这12部名著只是依据高中语文课标建议的课外读物确定,很可能仅仅是高考阅读的“底线”,因为12部经典只是“例举”,具体到学生的阅读量,仅满足于这12部,恐怕还远远不够。在课业负担繁重、高考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如何帮助学生选读、精读,让学生既能明确阅读及思考的方向,又能抓住举一反三的联想能力,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并能在考卷上表达出来,对于学校与教师来说,同样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后一篇:从“百度卖贴吧”看网企的运营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