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梦”365个故事系列评论—20年后又见杨晓霞

(2016-01-27 10:22:48)
标签:

中国梦365个故事

评论

分类: 影视评论类——文章列表
看了一部分【中国梦 365个故事】视频,也对其中的故事做了一个大致分类,本来想把杨晓霞和其他追梦人一起做一个综述性评论,但后来又觉得杨晓霞的故事更加耐人寻味,所以决定还是单独写一篇。

1994年11月15日,12岁的山东农家女孩杨晓霞,因为得了手臂不断溃烂的怪病,来北京寻医。12岁的花季少女,得的又是罕见的怪病,而且病情发展越来越快,对生命的威胁越来越大,北京电视台闻讯做了跟踪报道,引发北京市民的极大关注。不到一个月,她得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对个人的最大一笔捐助——87万元,并顺利住进了北京军区总医院。最终,医院以截肢的方式,保住了她的生命。

这些概要性的介绍,其实还只是杨晓霞事件的“平面”,真正立体的信息,比这要丰富得多。笔者清楚地记得,杨晓霞来北京求医的那些日子,不仅每天来医院探望的人络绎不绝,而且几乎成了京城百姓茶余饭后议论最多的事。有的关心这孩子的病到底怎么治,有的关心孩子看病的钱捐够了没有,当听说要截肢时,不少人深感痛惜。还有一个情景,我至今记得:一位老人在病房探望杨晓霞时,听到杨晓霞因疼痛而不断哭喊,老人既心疼又没办法帮助她,竟手足无措地给杨晓霞深深鞠了一躬。

之后,我们听说出院回家的杨晓霞考上了大学,再往后就没有了她的消息。让人想不到的是,2006年,杨晓霞又来到了北京。在2013年拍摄的视频画面里,从相貌中,人们还能和20年前的那个小女孩对上号;但是从一脸阳光的表情中,人们却再也找不到20年前那个以泪洗面、无助可怜的小女孩。而更大变化在于,杨晓霞这次回到北京,是到曾给她安装假肢的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从事心理咨询工作。

人们可以理解为这是杨晓霞谋生的一份工作,但是我更相信,这是杨晓霞怀着感恩之心,回报社会的精心之选。因为我清楚地记得,杨晓霞当初得到了87万的捐款,病愈出院时没有用完,杨晓霞和家人毫不犹豫地把剩下的钱转给了慈善机构,用于救助其他需要救助的人,其感恩之心由此可见。此外,做这种心理咨询,没有比杨晓霞更合适的了,因为她有自己的亲身经历,能拉近与病人心理距离,可以给病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心理帮助。还有,杨晓霞目前在读研究生,学的又是“医学心理与心理健康咨询”。看的出来,杨晓霞已经把当前的工作视为终身事业,并通过学习深造,掌握更多的助人技能,更好地回报社会。

视频中,杨晓霞的一句话,非常耐人寻味:接受帮助,是幸运;帮助别人,是幸福。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当自己遇到困难时,能有人帮助自己,只是一种幸运,不存在“应该”这样的概念。无人帮助时不能怨天尤人,有人帮助时要懂得感恩与回报;而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应该以自己做人的境界在提升而感到幸福,而不能以功利的心态来助人。帮助别人,可以是因为受过别人的帮助而感恩回馈,更应该是从未受到别人帮助的无私付出。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经济发展的背后,不光有科学、物质的力量,还有精神、道德力量的存在。而后者的力量,在一定条件下足以颠覆前者。坏人坏事的恶,可以污染社会;好人好事的善,也是可以互相感染并传递的。让遇到困难的人幸运更多,帮助别人的人幸福更多,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和谐,这是“20年后又见杨晓霞”带给我的生动启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