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梦”365个故事系列评论——主动把自己融入社会

(2016-01-25 13:47:01)
标签:

中国梦365个故事

评论

分类: 影视评论类——文章列表
大型系列微纪录片《中国梦 365个故事》,向我们展示了普通百姓追逐心中梦想的过程与成就。在观看时,笔者也免不了为他们进行一下概括分类,比如有的属于埋头苦干型,有的属于痴迷化境型等。今天看的几集,让我又悟出了他们追梦成功的另一个秘诀,那就是他们大多不保守,不自闭,主动把自己融入社会,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发现机会、把握机会,最终走向成功。

小提琴制作师常忠秋,从一名伐木工人起步,最终拿到了意大利制琴竞赛大奖,让笔者感触很深。常忠秋骨子里充满了“你越是看不起我,我越要做给你看”,而且偷看了一次制琴工具,回来就能“照葫芦画瓢”把工具做出来。概括来说,他是那种既敢于向命运挑战,又心灵手巧的人。在他成功的道路上,虽然充满了励志故事,但是真正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在他拜师中央音乐学院教授之后。虽然我们没有看到他到底是怎么走进音乐学院的,虽然入学之后的他,同样面临“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程度”等另类的挑战,但是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却是,此前的他即使再心灵手巧,也无法摆脱“工匠”的层次,跃升不到“制琴师”的高度。

李哲亚初一就辍学了,十几岁来到了北京,在清华大学做了一个餐厅服务员,后来在清华团委一名教师的建议下,通过成人高考考上了北京师范大学计算机系,毕业后,李哲亚在一个网络公司从月薪800元,做到了工资提高20多倍的高管职位。但是,并不满足的李哲亚,从自身的成长想到了在北京打工、和他当初起点一样的外地青年,萌发了“为打工青年补习文化课,让他们通过成人高考走向成才”的新创业之路。由于此举满足了很大一批外来务工青年的需求,也符合社会文明的需要,因此在人大代表的提案支持下,其创办的“新青年讲堂”发展到70多家,3000多名志愿者参与。试想,如果不是他的选项具有相当的公益性,怎么会得到人大代表的关注和支持?又怎么会有此后的大发展?与李哲亚类似的,还有陈萌创办的托老所,也因为同样的原因,得到了当地政府的支持。

还有“渐冻人”王甲,只有眼球能动,只能通过眼控仪和别人沟通,眼控仪根据他的眼球运动来操作,或打字,或发声。在这样不可思议的条件下,王甲用了11个月的时间,写出了出自中国渐冻人的第一本文学书籍——《人生没有假如》。王甲的故事经网络披露后,引起了强烈反响,在鼓舞了众多人的同时,也引来了全社会的无尽关爱。试想,如果王甲只是关起门来写书,写成后自我欣赏,与社会不发生任何联系,他与社会互动带来的正能量何以体现?

笔者本人是个相对内向的人,喜欢一个人把自己关在屋里琢磨点事。也许,这只是个人的性格使然,是否需要改变,也并不强求一律。但是如果自己还有“追梦”的人生大目标,就一定要做出改变,主动把自己融入社会,只有在帮助别人与求得别人帮助中,成功的概率才能大出很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