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康复产业撑起“健康中国”的半边天

(2015-12-21 23:17:09)
标签:

健康

分类: 生活杂感类——文章列表
今年5月,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以智能化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康复医械等智能设备。11月13日,十八届五中全会报告中,也明确提出了建设“健康中国”为国家战略。基于此,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六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国康复产业与发展论坛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有关部门的代表共约1000人出席。本次大会以“创新与发展”为主题,围绕“康复医疗学科建设和发展”“康复医院建设与医养结合”“康复医学教育与专业队伍建设”“康复产业”“中医康复”“骨科康复”“神经康复”“儿科康复”等分论坛展开热烈的交流。

谁都知道,“三分治,七分养”是医疗康复的规律之一。但是,承认并尊重这个规律,并不等于一定能有好的结果,因为不是所有人都了解“养”的科学,所以即使患者小心翼翼地养,也可能会事与愿违。在这方面,笔者有了一定的心得——今年9月份时,笔者做了一个腰椎手术,深刻体会到了“七分养”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

出院回家,我严格按照医嘱,服药,锻练,但是效果并不像预期的那么好,有时还反复很大——经常有这种情况,精心养了一些日子,回过头来一想,恢复情况却反而在退步,症状反而更严重了。如今,手术已经过去三个多月,最为痛苦的时节已成历史,康复过程中的一些经验、教训,也逐渐在脑子里清晰起来。

以我的总结来看,术后康复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手术带来的直接伤痛及功能恢复,比如腰椎滑脱手术,是把原本滑脱错位的两节腰椎,由医生复位之后,再打上钢钉固定,然后等待被手术处理过的腰椎在新的位置慢慢长好。对于腰椎这样“一次性”的位置改变,必然要触及神经。所以术后要过的第一关,除了伤口疼痛,还有因为神经根水肿导致的腰腿结合部疼痛。而在长达一个月左右的水肿消失、疼痛逐渐减轻后,马上又要面临新环境之下的神经尚未恢复功能、血液一时难以下行、一侧下肢萎软无力的难堪。此时,病人下床行走,总会怀疑自己“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总有“一条腿拖着另一条腿走”的感觉。这个过程,大概还需要两个月的时间来恢复。而这个时候,病人的情绪往往非常差,因为经历了此前长达一个月的疼痛之后,病人的心理已很脆弱——好不容易腿不疼了,马上又遇到腿无力,“是不是手术做坏了”也就成了非常自然的联想,心情怎么能好的起来呢?

二是手术带来的其他病理性变化。有点医疗常识的人都知道,手术伤气,术后需要补气。可是怎么才能补上这个“气”,普通患者却并不清楚。因为术后气虚,人的免疫力,对病的抵抗力大大下降,术前很少找上自己的病,好像一下子全来了。比如血压不稳,消化不好,严重失眠,还有夜间盗汗几乎能把被子完全浸湿,口干舌燥没有半点唾液……没人给予明确的指导,术后的整体调养必然跟不上,对手术带来的直接伤痛及功能恢复,当然也有着非常不利的影响。

通过笔者的上述描述,您大概也看到了,“七分养”并不仅仅是躺在床上看房顶,被动地受罪熬日子。笔者不止一次地看到和听到,许多病人不能真正领会医嘱的本意,不认真按照医嘱来养病。还有的病人因为娇气怕疼,不肯按要求锻练。手术效果打了折扣,却反而埋怨医生的手术没做好。

很显然,科学地养病,成了当下的一个巨大市场。而以当下中国人的经济条件,接受科学养病的有偿服务,也并不是一件非常奢侈的事。而当前,三甲医院每天汹涌的人流,使其基本都处于临床接诊的焦头烂额中,很少能顾及科学养病的系统化服务。忽略了这样一块大市场的同时,也等于忽视了一项功德无量的健康事业,这当然是非常可惜的。因此,在“健康中国”被提上国家战略的大背景下,高端医院的康复科,来自社会各具特色的康复机构,向社区延伸的家庭式康复服务等等,必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既造福于百姓,也会成为一个全新的经济增长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