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戏曲进校园是一场“文化的植树造林”

(2015-04-13 00:11:19)
标签:

戏曲

断代

普及

小学

分类: 生活杂感类——文章列表

“三月清明柳条风,东岳大帝摆驾行……”今天(7日)上午,北京方家胡同小学课堂里传出了京味十足的曲剧《三月清明》。为了传承北京曲剧这一传统文化,方家胡同小学成为全市首家将其设为校本课程的学校。早在2014年9月,学校就与北京曲剧团合作开发了《我爱北京曲剧》的校本课程,每周一节,目前在一、二年级学段开课。据校长贾小如介绍,该课程将实行滚动教学,今后将逐步覆盖所有年级。课程由北京曲剧团的作曲顾静媛等担纲执教,力求将最原汁原味的曲剧传授给学生。

作为国粹,中国戏曲的魅力是独到与新鲜的。但是无庸讳言,戏曲观众也面临“断代“之虞,这一点,只要从央视戏曲频道每一档节目坐在观众席上的人就能看出。为什么戏曲观众老化明显?原因无他:在娱乐形式日益多样的今天,戏曲观众被极大地分流了,戏曲的普及工作任重道远。年轻人对戏曲看不下去,那是因为戏曲是一种完全独立的表演体系,具有与其它通俗艺术完全不一样的艺术语汇,这就如同芭蕾舞只能用形体动作而不能用语言来演绎人物是一个道理。近年来,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在面临“观众断代”的威胁时,戏曲艺术家们来到小学、中学甚至大学校园,在与同学们互动中普及戏曲,学生们一经入门,反响同样热烈。尽管“戏曲进校园”还有不少细节有待改进,但戏曲艺术循着这样的方向来发展,是值得肯定的。

笔者认为,作为普及戏曲的一个重要手段,戏曲走进校园不能仅凭热情,同样需要一定的策划与组织。如何给这样的普及定位?我觉得第一不能仅限于学生群体,也应该把其他教职员工吸引进来,让整个教育界在互相影响中日益壮大;二是不能仅限于“扫盲”,而应该根据普及对象的层级结构,实行分级讲授;三是应该在学校建立票房,票友们自发地开展活动,专业人员给予辅导,从整体上活跃校园的戏曲氛围;四是此前凡与艺术相关的专门教师,都应该抓住普及戏曲的时机,从戏曲“化多艺于一身”的美学价值中,充实自己所从事的文学、美术、舞蹈、音乐等教学实践,从更高层次上领悟自己的专业。

当然,所有这些,离不开学校领导们具有一个开明、开放的积极心态,更离不开戏曲艺术家们投入热情与创造,只要有了这两个前提,学生们的参与意识我想不用担心,因为好奇永远是年轻人的“专利”,理解与感悟能力,又是学生们从不缺少的。国粹,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中,才能润泽学生的文化身心,才能真正发扬光大。

有人把戏曲等高雅艺术进校园称为“文化的植树造林”,我觉得这样的比喻非常形象生动。这样的举措,对于培养学生们更为全面的才智、更为健全的人格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从小受到戏曲熏陶的孩子,肯定会比其他同龄人更多一些“发现美”的眼光、触类旁通的悟性。而这,恰恰是那些急功近利的成年人最该具有的理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