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北京人越来越懒”到底是在批评谁
(2015-03-14 02:19:16)
标签:
北京北京人越来越懒房产时评 |
分类: 生活杂感类——文章列表 |
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岳福洪表示:北京要减少外地人进入。现在北京有大量外地人,靠出租房子就可以生活,造成北京人越来越懒。此言一出,马上引来网友各种各样的议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那么多,参加全国两会期间说过的话更是不计其数,小编非要拿出这几句在网上散播,我觉得有点为“搏眼球”而挑事儿的阴暗。
身为北京人,曾当过北京市副市长、后调往外地任职的岳福洪,说出这样的话,不同的人肯定会有不同的解读。说北京人越来越懒,我估计能获得许多外地人的认同;说北京人越来越懒,我估计虽然会有一部分北京人反感,但是也会有相当多的北京人谈然一笑。有北京网友留言说:没错,就是外地人太多了,我们才懒的,不能再惯着我们了,外地人走吧!唉,真是辛苦他们了。
我个人认为,说北京人越来越懒,完全是一个伪问题。因为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人的行为,总是受到客观环境引导的,这和哪里人没什么关系。如果明天就吃不上饭了,你让他今天懒,他敢吗?可是当他有条件凭借资产赚钱、凭借头脑赚钱时,谁还肯天天去卖苦力呢?更何况,连高层领导也不止一次地说过,让中国百姓通过资产获得收入,是小康社会的标志之一。所以我说,靠出租房子就可以生活,无论是从法律,还是从道德来说,都完全正当。从合理性来说,这也是市场配置的结果——有人租就是硬道理。就算房主确实因此而越来越懒,也不能全怪“吃瓦片儿”的人不劳而获,某种意义上甚至不全是贬意。
仅仅几年之前,北京丰台区还在致力于“把木樨园——大红门一线打造成服装贸易集散中心”,那一带的原住民,家家都靠出租房屋致富。可是现在这一带的服装批发市场,却成了必欲早日迁出而后快的垃圾业态。前些年,北京曾强调大力发展现代制造业,引进了现代汽车等大型生产型企业。如今,这一类产业虽然不像服装批发市场那样令人憎恶,但是本届全国两会,也有代表委员建议把所有制造业全部迁出北京,使这类产业也有了“灰色”的迹象。
举这样的例子,无非是想说明:虽然靠出租房子就可以生活是市场配置的结果,但是市场却永远是没有头脑的。换句话说,趋利避害等经济理性是个体的人永恒追求的,但是从整个社会来说,每个人在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时,却极易导致集体的最不理性。而作为公共服务者,实实在在的惠民,本该是通过政策的引导,使人们朝着有利于公共价值的方向做出选择,从而避免“集体最不理性”的出现。北京目前面临的“城市病”困惑,其实正是此前没能做到这一点,其中表现最为集中的,就是对北京的城市功能定位总是处于摇摆状态。
再回到岳福洪的上述这番话上,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说“靠出租房子就可以生活,造成北京人越来越懒”,我感觉并不是在批评越来越懒的那一部分北京人,而是在批评围绕北京城市定位而展开的各种公共政策。当前围绕北京和北京人的各种话题和争论,其实争的都是一个共同的根本:北京到底应该是一个什么类型的城市,应该在全国发挥怎样的作用。因为明确的宏观定位,才直接决定着“北漂”的多与少,北京人会不会越来越懒等微观效果。
外地来京人员总爱说,我们为北京的建设出了力,应该享受市民待遇。可问题的另一面同样严峻:外地人在建设北京的同时,也是资源的需求者,他们在开发市场的同时,自己也在制造需求。试想一下,没有那么多的外来人员,北京用的着修建那么多地铁吗?用的着开通那么多公交吗?用的着盖那么多房子吗?建设与消耗的摊子铺那么大,必要性到底在哪里?又有谁能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