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村级市”的可为空间在哪里

(2013-11-22 14:00:04)
标签:

村级市

就地城市化

不设公务员

卖楼造城

农村新社区

分类: 时事评论类——文章列表

河南省濮阳县西辛庄村支书李连成,一年前有了新称呼——李市长。仅有701名村民的西辛庄村,顶着巨大压力,挂出了濮阳县庆祖镇西辛庄市(筹)的牌子。村支书李连成对建市的解释是:吸引周边的人到西辛庄来,大家集中居住建一个新型社区,节约出来差不多2000亩地,统一规划搞工业区,招商引资吸引更多企业来。然后复制西辛庄的成功模式,将租金、股份分给村民们,带领大家一同致富。(《华西都市报》11月21日报道)

原报道以《首个“村级市”挂牌惊动民政部》为题,但是读遍原文,并没有看到“惊动民政部”的内容。尽管如此,这个“村级市”的探索,由于偏离传统做法较多,依然给人带来“口味很重”的刺激之感。“村级市”挂牌时没有一名党政官员参加,表明了当地政府不支持、也不激烈反对的态度;挂牌一年多还是拖着括号内的“筹”字,说明这条城市化之路,并不如设想的那样坦荡。

仔细品读原报道,有几个关键词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关键词一,就地城市化。西辛庄村虽然仅有701名村民,但是村企产值却有10亿元的规模,9000多名外来打工者。依托一定的特色产业,村子不仅在经济上富起来了,而且有了相应的城市思维,建起了很有规模、很具规范的医院和学校。有了这样的基础,李连成想通过“产业辐射、置业吸引”的方式,在更大范围上复制自己的“西辛庄奇迹”,并在复制过程中,使这块土地完成从“村”到“城”的转变。就地城市化,是李连成自己提出的概念。也许在专家或官员的词典里,这种城不城、乡不乡的归堆滚动,还算不上城市化。但从另一个角度说,城市化的最根本之点,是以人为本,只要能够满足人的生产、生活需要,能够享受相应的城市文明,“就地”又有什么不好呢?

关键词二,不设一个公务员。按照李连成的设想,吸纳周边15个村的村民来西辛庄居住,腾出原有的宅基地搞新产业,无非只是在西辛庄形成一个较大社区。这也就意味着,具备城市的功能,并不等于一定要按照“市”的模式来运营和管理。即使参照城市的社区管理,“不设一个公务员”也是完全可行的。未来的城市化,如果能以这样的模式普及,不仅会节约很大的行政成本,对于以发挥自治能量为主线的社会建设来说,也是一个巨大推动。

关键词三,卖楼造城。以1860元/平方米的成本价卖楼,还可享受定额的水、电、气补贴,再加上质量不低的医院、学校相配套,“城里有啥我有啥”,其人气吸引力显然不可低估。但是以成本价卖楼的全部功能,也只不过是吸引外来人口,真正支撑“城里有啥我有啥”的,显然还是产业。而更为关键的是,腾出的宅基地,能否能引来优质产业,还是一个很大的未知数。如果不能如愿,单纯的买楼入住者,就只能消耗城市化必需的资源,却基本不能为城市化创造什么。久而久之,其生活质量、精神内涵并不能相应提高,城市化的“含金量”自然会越来越低。

“村级市”的可为空间在哪里?我以为主要在于“就地城市化”的因地制宜,以及“不设一个公务员”的自治诉求。但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应该立足于“以产业为纽带”,而不能盲目走卖楼造城之路。因为只有以产业为纽带,才既符合十八届三中全会“让市场来配置资源”的改革主线,又可满足未来城市化发展的不竭动力之需。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对于城市化曾有过自己的观点:如果中国要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率,即90%以上的人口集中于城市,那么城市居住条件必定恶化,居民生活质量必定下降。中国必须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道路,即中国城镇化要分三部分:老城区+新城区+农村新社区。

不难看出,虽然称谓不同,但李连成筹划的“村级市”,却与厉以宁的“农村新社区”不谋而合。有过技术改造经历的人都知道,当高级工程师和高级技工在关键节点上认识高度一致时,技改的成功率往往非常高。在城市化问题上,一个村支书,一个经济学家,他们之间的巧合,不能认为仅是发生在两个人之间,更应该理解为理论与实践两个维度在面对同一事物时,得出了相同的判断。如果我们的政府官员,能够悟出这种“相同判断”的价值所在并顺势而为,中国的城市化道路,很有可能从此走在优质高效的坦途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