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建设智慧型城市 最大挑战是社会管理创新

(2013-09-07 12:55:54)
近日,珠海市长何宁卡强调,要把广大市民作为建设智慧城市的主体,以服务市民、方便市民、造福市民为根本目的,着重在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社会关注度高的公共交通、生态环境、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领域实现率先突破,让智慧城市并没有想像中那么神秘、抽象。(《珠江晚报》9月5日报道)

不让智慧型城市“如想象中那么神秘、抽象”,是这项工程从概念到实体的“落地”过程。近年来,用概念来解读智慧型城市,已经很充分了。现在最迫切的,是通过智慧城市的实践,从政府和市长角度,促使城市“不得病”、“少得病”和“快治病”,保障城市健康和谐发展;从企业角度,利用智慧城市技术手段,提升企业自身运营效力、降低运营成本、提升竞争力;从百姓角度,让百姓感受到智慧城市带来的“便民”、“利民”和“惠民”,给百姓生活方式带来更好的变化。

举例来说,智慧型城市的规范程度、运行效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企业信息的存量多少。从百姓的角度说,需要政府为他们提供没有身份印迹、一视同仁的公共服务;而从政府的角度说,依照户籍信息来管理城市,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大量流动人口暂住证的补充,也有很大的局限性。政府公共管理所真正需要的,是所有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每个人的详细信息。据有关专家介绍,如果我们每个人在身份证之外,再有一张整合所有个人真实信息的市民卡,并将卡上信息放到网上,在公共服务领域释放其强大的交互功能,就会形成这样一幅情景:用市民卡在虚拟的网上办事,在相互认同度上如见其人;而在方便程度上又远胜于真实社会的跑腿受累,亲历亲为。政府、百姓都能省时省力,这才是真正的智慧型城市。

但是,达到这一步,需要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每个人、每个企业的信息要绝对真实,且放在互联网上不会被不良之人所利用。可是目前我们的互联网,还处于一种相对“无法无天”的现状,谁又敢把自己的信息交出去呢?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是,网络信息保护不力,就没人愿意交出自己的信息,从而导致“智慧城市”这样的好事办不下去,或者办不出应有的效果。

个人信息的价值,在信息保护处于无法可依或有法不依的背景下,只能体现在为别人提供商机;而在依法能够保护的时候,其“集合能量”给社会管理和个人生活带来的方便,才会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发挥出来,成为智慧型城市的初始基础。因此,建设智慧型城市,最大的挑战还是网上与网下的生活有多高的吻合度,如果反差过大,说明政府对城市的可控能力还有待提高。只有这块“板”不短,技术手段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城市才能真正“智慧”起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