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温中劳动者猝死于岗位呼唤公共情怀

(2013-07-14 01:02:03)
标签:

高温

猝死

体制外

人文关怀

公共意识

分类: 时事评论类——文章列表

35岁的空调安装工在为用户安装空调时,突然失去意识倒下,当晚抢救无效死亡。集装箱车从G15沈海高速温州方向雁荡山出口下来后,没开出几米远,驾驶员就晕倒在方向盘上,所幸得到及时抢救,无大碍。

热,是近日的高频词。因高温而引发的事件,自然也比往常要多。其实,因为高温酷暑导致猝死的事,近日在全国同样多发。如:嵊州一男子驾车途中因高温引发心脏病猝死;在广东东莞,一名小伙子因为长时间在高温下加班而猝死。

实话说,高温容易导致人的生理病变,尤其是老年人、心脏病或有心脏隐患人群,容易在高温诱发下使病情突然加重或产生质变,如果在防范不力的情况下出现问题,并不能算是热点新闻。但是通过相关信息我们也能看到,近日因高温而猝死或差一点猝死的人,大多是工作紧张、劳累的一线劳动者,他们出事的地点,基本都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对此,媒体可以用“你如果感觉累了,就歇一歇好吗?”做出规劝,而对于社会管理者来说,则应反思自己的管理责任是否尽到,管理线条是否太粗。

不难品出,高温只是猝死的诱发因素。真正的死因,大多因劳累而起。换言之,猝死也不可能没有一点预兆。而有了预兆依然选择不休息,这才是“劳动者工作岗位猝死”的可悲根源。而劳动者为什么不敢休息?生活压力大是唯一解释。“有压力时觉得累,没压力时觉得可怕”,“加班压力大,不加班压力更大”。这样的话,非常精确地概括了当前国人的心理状态。

然而,将未来收益“折现”到当前实现,并不等于人们缺乏稳定感就该是一种社会常态;迫于生计压力,觉得有事干才有钱挣,也并不代表“干事”与“挣钱”之间,一定存在让人心平气和的条件。

仅以高温补贴为例,一份社会调查显示:各类型企业受访者拿不到高温津贴的比例依次为:私企(90.2%);事业单位(82.5%);国企(67.4%)。这个数据告诉我们,即使在国企,拿不到高温津贴者都高达67.4%,这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炎炎夏日真正在一线干活的劳动者,“临时工”占的比例太高了。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最该享受高温津贴的人,基本都处于“体制外”,而针对这个群体的立法,效力不高,操作性不强,执法主动性不够,也基本是一种社会常态。这样看来,权利贫困才是高温条件下猝死于工作岗位的主因。无论从任何角度说,这都不是光彩的事。把劳动者当作一般“生产资料”,缺乏起码的人文关怀,也决不仅仅是企业无良。

在企业与劳动者的权利博弈中,政府的作为,既需要强烈的公共意识,也需要高超的平衡艺术。即使做不到完美,能让公众看到特殊环境下的公共情怀,也是值得认真去做的。比如,超过一定的气温条件,是否应该视为灾害性天气,对劳动者出台临时性保护措施?再比如,能否通过公路收费站或加油站,向没有空调的汽车司机发放一些防暑药物?能否对露天作业集中的企业进行特别监控,对因气候诱因猝死工作岗位事件,临时出台一些惩罚性措施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