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以“花钱买稳定”心态垫付欠薪
(2013-04-15 11:14:18)
标签:
政府垫付欠薪维稳常态杂谈 |
分类: 时事评论类——文章列表 |
陕西省铜川市印台区政府以及高楼河镇政府门前,连续数天被数十人围堵。围堵者自称是辖区某煤矿被欠薪工人,希望政府帮助维权。政府在协调未果之下垫付了工资。而在兑付工资时接到举报,称领薪者许多人不是矿上工人,集体讨薪是有人策划组织。警方随即控制了包工头金某,初步查实已领工资者约三分之二不是矿上的人,他们受金某授意,假冒工人讨薪,金某因此骗取190余万元。(《华商报》4月14日报道)
政府本想为农民工解困,却被人当了一次“冤大头”,表面的教训是私营企业管理混乱,缺少工人入职资料,兑付工资时只有金某提供的一份工资表。但深层次的教训却在于,近年来基层政府“花钱买稳定”的行政思路,被一些不法人员所掌握和利用。试想,如果没有“政府垫付=政府白给”的预期,金某怎么可能会策划一场“拉人头假讨薪”给政府施加压力?仅凭着一份工资表就代发工资?不是“维稳心切”的不理性又是什么?
近年来,企业欠薪政府垫付的事并不少见。但是垫付的钱从何而来,各地也有不同的源头。在东部沿海地区,有地方政府推出“企业欠薪保障调剂金”制度,用调剂金来垫付。这当然还算是相对合理的,上述铜川这一起,当地政府有没有这样的调剂金制度都很难说,完全由财政资金垫付的可能性很大。
从弱势一方——被欠薪者的角度看,政府垫付当然是好事,毕竟政府帮自己拿到了应得的工资。而从社会意义上看,激愤之下的讨薪者,给社会稳定造成的威胁难以预料。因此,在政府监管一时难以全部到位的情况下,政府垫付欠薪无疑是最现实、最有效的“灭火”方式。
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政府垫付欠薪决不能成为一种常态。动用财政资金垫付,风险不言而喻,就算从“相对合理”的欠薪保障调剂金来看,其局限性、潜在危害性也是存在的。因为调剂金的来源,很多并非全部来自企业统筹,还有地方财政、下辖基层政府、商会、行业协会多渠道筹措,这种筹措本身是否为各方自愿?有没有法律依据?各方占了多大份额?公众不得而知。那么,这就又引出了“垫付之后怎么办”等后续问题。
问题一,垫付后从欠薪者那里追不回来,如果以纳税人的钱来核销这样的损失,可能会存在依据上不合法、程序上不透明等现象。问题二,劳动关系中的纠纷,并不全是欠薪那么简单,有的可能涉及到比较复杂的争议。如果政府没有搞清其中的是非曲直,只凭围堵政府机关等“闹”的程度来决定是否垫付,就极有可能一只手垫付了工资,另一只手却抓不住真正的埋单者,最终把风险转嫁到纳税人身上。
政府垫付欠薪,可以为社会问题起到临时“解压”的作用;但从法理层面上讲,这种做法经不住法律法规的检验,存在一些后患。比较理想的期待,是政府能够通过垫付、追讨、究责,增大政府自身的劳动监管压力,从而通过勤政、创新,让垫付不再成为常态。
政府本想为农民工解困,却被人当了一次“冤大头”,表面的教训是私营企业管理混乱,缺少工人入职资料,兑付工资时只有金某提供的一份工资表。但深层次的教训却在于,近年来基层政府“花钱买稳定”的行政思路,被一些不法人员所掌握和利用。试想,如果没有“政府垫付=政府白给”的预期,金某怎么可能会策划一场“拉人头假讨薪”给政府施加压力?仅凭着一份工资表就代发工资?不是“维稳心切”的不理性又是什么?
近年来,企业欠薪政府垫付的事并不少见。但是垫付的钱从何而来,各地也有不同的源头。在东部沿海地区,有地方政府推出“企业欠薪保障调剂金”制度,用调剂金来垫付。这当然还算是相对合理的,上述铜川这一起,当地政府有没有这样的调剂金制度都很难说,完全由财政资金垫付的可能性很大。
从弱势一方——被欠薪者的角度看,政府垫付当然是好事,毕竟政府帮自己拿到了应得的工资。而从社会意义上看,激愤之下的讨薪者,给社会稳定造成的威胁难以预料。因此,在政府监管一时难以全部到位的情况下,政府垫付欠薪无疑是最现实、最有效的“灭火”方式。
但是,我们也不能不看到,政府垫付欠薪决不能成为一种常态。动用财政资金垫付,风险不言而喻,就算从“相对合理”的欠薪保障调剂金来看,其局限性、潜在危害性也是存在的。因为调剂金的来源,很多并非全部来自企业统筹,还有地方财政、下辖基层政府、商会、行业协会多渠道筹措,这种筹措本身是否为各方自愿?有没有法律依据?各方占了多大份额?公众不得而知。那么,这就又引出了“垫付之后怎么办”等后续问题。
问题一,垫付后从欠薪者那里追不回来,如果以纳税人的钱来核销这样的损失,可能会存在依据上不合法、程序上不透明等现象。问题二,劳动关系中的纠纷,并不全是欠薪那么简单,有的可能涉及到比较复杂的争议。如果政府没有搞清其中的是非曲直,只凭围堵政府机关等“闹”的程度来决定是否垫付,就极有可能一只手垫付了工资,另一只手却抓不住真正的埋单者,最终把风险转嫁到纳税人身上。
政府垫付欠薪,可以为社会问题起到临时“解压”的作用;但从法理层面上讲,这种做法经不住法律法规的检验,存在一些后患。比较理想的期待,是政府能够通过垫付、追讨、究责,增大政府自身的劳动监管压力,从而通过勤政、创新,让垫付不再成为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