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积理而练识-马龙生评论
积理而练识-马龙生评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650
  • 关注人气:7,94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女硕士收入不如农民工”是个伪问题

(2013-03-06 00:22:16)
标签:

女硕士

收入

农民工

不可比

杂谈

分类: 生活杂感类——文章列表
“年薪5万元,低于农民伯伯,叫我这个中文硕士情何以堪。”日前,武大校园BBS上,一位网友在帖子中称:自己在南昌一家国企工作,目前年薪为5万元,然而当地房价已达8000元每平米。苦闷的她向众人求解:是继续留在国企,还是跳槽?引起众人争论。(《武汉晚报》3月1日报道)

类似的抱怨,近年来已有不少。但类似的现象,却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如果跳出情绪化来认识,我觉得借“硕士收入不如农民工”来抱怨社会对知识分子不公,完全是一种忽略客观环境、自说自话式的矫情。因为硕士与农民工,起码有三个方面不具有可比性。

第一,能力不具有可比性。举例来说,一个刚刚开始工作的装修工人,即使做最基本的粉刷工作,现在的月薪也要三五千元。而刚毕业的大学生,月薪恐怕也就两千多元。这种情况,并不能简单地理解成“知识贬值”,而是要站在市场角度,以“薪酬永远向创造利润者倾斜”来认识。近年来随着独生子女一代步入成年,劳动力出现了相对短缺,体力劳动者工资提高了;而近年大学生、研究生在“批量生产”中增长太多太快,其所学又与市场的匹配率变小,职场通道变窄,与农民工的起薪差距发生逆转,自然也就不奇怪。市场认可的能力,才能称之为能力。读书再多,如果毕业后只是做简单劳动,其能力也不能说比农民工高。

第二,待遇不具有可比性。众所周知,工资仅仅是待遇的一部分。国企稳定的职业,完善的社会保障,健全的组织体系,良好的社会声望,哪一项不是待遇的一部分?换言之,与社会上众多在市场“找食吃”的体制外生存相比,“体制内生存”本身,其实就是一种待遇了。这位抱怨“收入不如农民工”的女硕士想过没有,如果离开国企,把自己也扔到市场上自谋生路,凭自己的能力,真的会比在国企活的更好吗?当你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与农民工比收入时,你自恃有能力、有胆识也去抢农民工的饭碗吗?如果回答都是否定的,你还会打心眼儿里觉得自己待遇很低吗?

第三,发展潜力不具有可比性。知识的价值,并不能和即时收入划等号。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经验的积累,有知识的人,潜在优势将逐渐显现。而没有知识储备的农民工,当年龄渐大、失去了体力优势后,在市场上将很快走入“归零”状态。而从另一个层面看,知识的价值虽然不容怀疑,但也有一个以市场为参照的学什么、怎么学问题。如果把“知识”简单理解为上大学、读研,不考虑与市场需求挂钩,其知识的含金量就不会高。反过来说,读书不多却心灵手巧,以苦学、善学而在行业内脱颖而出者,其身价高于硕士甚至博士,也不应该令人奇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