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取消经适房”令人不可思议
(2013-01-14 17:14:08)
标签:
房妹经适房取消不可思议杂谈 |
分类: 时事评论类——文章列表 |
以“房妹”事件为发酵点,郑州经适房黑幕被层层曝光。建设环节,开发商是房管局长亲戚;户籍环节,派出所倒卖户口严重;房源环节,真给市民选的才占1/3。腐败带给人们的震惊已经不小,而就在人们寄望于当地政府总结、纠正此前的政策漏洞,把经适房的事情办好时,却听到“郑州市宣布停建经适房,河南全省将全面取消经适房”的政府表态。而取消的原因是经适房资格审查比较难,容易滋生腐败,在操作过程中容易有失误。(《北京晨报》1月11日报道)
将住房问题从纯粹的“市场化”转变为“人的基本权利”来认识,是我国各级政府从上到下逐步达成的共识。尽管人们理解,取消了经适房,可能还会有其它保障房品种取而代之,“住房民生”的保障之路还会走下去。但是,在当前房屋产权与户口等基本权利绑在一起的大环境下,“产权式保障”比公租房之类的居住保障,无疑更受保障对象的欢迎。
前几年,《上海市经济适用住房管理试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市民意见时,绝大多数市民对经适房制度持肯定态度,近9成市民表示愿意购房。只要能把经适房这件事办好,这样的民意,我想在全国也是普遍的。而面对这样的民意,政府以“资格审查比较难,容易滋生腐败,容易有失误”为由,一刀砍掉了经适房,这显然是很不妥当的。
政府砍掉经适房,到底是制度的“原罪”,还是落实中态度不坚决,执行不到位?在建设环节,开发商是房管局长亲戚,难道也是经适房政策的错吗?派出所倒卖户口,难道要归罪于经适房?其它地区都有经适房的建设和供应,为什么“双户口”之类的奇事,偏偏在这发生这么多?房源被层层截走2/3,政府的“堵漏”作为,又到哪里去了?
实事求是地说,如今对申请者的审核确有难度,但是如果真想较真儿,也没什么查不清的。不用说别的,仅以“公示”这道程序为例,如果真想“广而告之”,为什么不在申请者住所的社区大张旗鼓地搞?而只是在专业网站上贴几天完事?走出“纸面审核”,加大调查、公示的执行力度。对于公示反馈的问题,经查证后不符合条件的不批,有争议且一时无法查证的缓批,对骗购者实行无限期追溯制度,以形成足够的震慑。虽然这样做还未必能保证万无一失,但起码可以直接查堵一部分不符合条件者,又可以通过处罚的高压,间接吓退一部分试图违规者。
因为占据“蛋糕”的能力有不同,政府倾情投入建设的经济适用房,如果不在分配环节投入更多精力,很大一部分就到不了真正需要者手里。政府花了补贴建起的经济适用房,很多不仅达不到济困的目的,还会因为利益失衡而引发新的社会矛盾。这本该是行政创新的作为空间,却因为嫌麻烦、怕费事而砍掉了经适房,这不仅让人对政府还有多少公共意识产生怀疑,甚至连政府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都要画个问号了。
将住房问题从纯粹的“市场化”转变为“人的基本权利”来认识,是我国各级政府从上到下逐步达成的共识。尽管人们理解,取消了经适房,可能还会有其它保障房品种取而代之,“住房民生”的保障之路还会走下去。但是,在当前房屋产权与户口等基本权利绑在一起的大环境下,“产权式保障”比公租房之类的居住保障,无疑更受保障对象的欢迎。
前几年,《上海市经济适用住房管理试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市民意见时,绝大多数市民对经适房制度持肯定态度,近9成市民表示愿意购房。只要能把经适房这件事办好,这样的民意,我想在全国也是普遍的。而面对这样的民意,政府以“资格审查比较难,容易滋生腐败,容易有失误”为由,一刀砍掉了经适房,这显然是很不妥当的。
政府砍掉经适房,到底是制度的“原罪”,还是落实中态度不坚决,执行不到位?在建设环节,开发商是房管局长亲戚,难道也是经适房政策的错吗?派出所倒卖户口,难道要归罪于经适房?其它地区都有经适房的建设和供应,为什么“双户口”之类的奇事,偏偏在这发生这么多?房源被层层截走2/3,政府的“堵漏”作为,又到哪里去了?
实事求是地说,如今对申请者的审核确有难度,但是如果真想较真儿,也没什么查不清的。不用说别的,仅以“公示”这道程序为例,如果真想“广而告之”,为什么不在申请者住所的社区大张旗鼓地搞?而只是在专业网站上贴几天完事?走出“纸面审核”,加大调查、公示的执行力度。对于公示反馈的问题,经查证后不符合条件的不批,有争议且一时无法查证的缓批,对骗购者实行无限期追溯制度,以形成足够的震慑。虽然这样做还未必能保证万无一失,但起码可以直接查堵一部分不符合条件者,又可以通过处罚的高压,间接吓退一部分试图违规者。
因为占据“蛋糕”的能力有不同,政府倾情投入建设的经济适用房,如果不在分配环节投入更多精力,很大一部分就到不了真正需要者手里。政府花了补贴建起的经济适用房,很多不仅达不到济困的目的,还会因为利益失衡而引发新的社会矛盾。这本该是行政创新的作为空间,却因为嫌麻烦、怕费事而砍掉了经适房,这不仅让人对政府还有多少公共意识产生怀疑,甚至连政府是否还有存在的必要,都要画个问号了。
前一篇:“恐怖救助”暴露救助站职能之困
后一篇:谁来为“背婚一族”加大风险系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