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会改革 不能让陈旧机制绑架改革目标
(2012-10-30 09:14:24)
标签:
红会改革编制绑架改革目标杂谈 |
分类: 时事评论类——文章列表 |
郭美美事件,引发中国慈善公益领域的信任危机;同时揭开中国慈善公益体制中“行政化”和“政府主导”的积弊。近日,红十字会改革与发展课题组组长杨团说,改革阻力很大,推进维艰。特别是“去行政化”的体制改革,“要侵犯太多人的既得利益”。在红十字系统内部,从总会到地方红会,“绝大多数怕改革,怕摘掉公务员的帽子”。(《新京报》10月29日报道)
外有郭美美事件的推动,内有国务院《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改革成了红十字会系统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调研和“国际诊断”后,红十字会的重重积弊已暴露无遗:官办导致官僚,官僚导致暗箱与低效,而暗箱与低效又与慈善的应有内涵背道而驰。至此,改革所面临的,已不是方向在哪里,而是决心能不能下,力度怎么把握的问题了。而“中国红会‘去行政化’遇阻 未能列入改革方案”的现实结局,又让公众产生了连“蛇尾”都算不上强烈失望。
“绝大多数人怕改革,怕摘掉公务员的帽子”。我们不妨给这种心态做一个形象的比喻:目前的红十字会,如同一棵即将枯死的大树,但是树上的寄生虫们,不仅懒在树上不肯下来,而且并不担心会被饿死。因为他们心里清楚,大树虽近枯死,也会有有人不断为其输送营养。因为这不是一般的大树,而是一棵“副部级”的树;自己虽属寄生,也是公务员待遇。站在全社会的视角看,这样的心态尽管非常可笑,却又是一个严酷现实。将大任交给这样一些“既自命不凡,又毫无活力”的机构,结局又怎么能乐观?
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国务院《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提出:“逐步增加对红十字事业的经费投入,建立并完善政府向包括红十字会在内的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制度”。其中,改革涉及到的一个焦点问题是,政府向红十字会的投入应该怎么投,才能确保向红十字会购买的服务具备实质竞争力。如果还像现在这样,政府投入的钱,主要用于“养编制”,红十字会的服务又怎么会有竞争力?如此增加投入,岂不成了白白养人的冤大头?
人们不明白的是,既然改革的方向是让红十字会成为“政府购买服务的竞争者”,政府还有什么义务养着那么多的红十字公务员?采取“休克疗法”,就地解散现在的官办红十字会,政府以参股等方式,联合社会力量,引入竞争增强活力,理念上向国际红会靠近,重新组建一个新管理体制、新运行机制的红十字会,让现有红会人员重新竞争上岗,不再享受公务员待遇,政府不再直接拨款养人,难道真的那么难吗?“官办”、“编制”之类的陈旧机制,难道真的就可以绑架改革目标,让公众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吗?
外有郭美美事件的推动,内有国务院《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改革成了红十字会系统迫在眉睫的头等大事。在经历了一系列的调研和“国际诊断”后,红十字会的重重积弊已暴露无遗:官办导致官僚,官僚导致暗箱与低效,而暗箱与低效又与慈善的应有内涵背道而驰。至此,改革所面临的,已不是方向在哪里,而是决心能不能下,力度怎么把握的问题了。而“中国红会‘去行政化’遇阻 未能列入改革方案”的现实结局,又让公众产生了连“蛇尾”都算不上强烈失望。
“绝大多数人怕改革,怕摘掉公务员的帽子”。我们不妨给这种心态做一个形象的比喻:目前的红十字会,如同一棵即将枯死的大树,但是树上的寄生虫们,不仅懒在树上不肯下来,而且并不担心会被饿死。因为他们心里清楚,大树虽近枯死,也会有有人不断为其输送营养。因为这不是一般的大树,而是一棵“副部级”的树;自己虽属寄生,也是公务员待遇。站在全社会的视角看,这样的心态尽管非常可笑,却又是一个严酷现实。将大任交给这样一些“既自命不凡,又毫无活力”的机构,结局又怎么能乐观?
作为改革的指导思想,国务院《关于促进红十字事业发展的意见》提出:“逐步增加对红十字事业的经费投入,建立并完善政府向包括红十字会在内的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制度”。其中,改革涉及到的一个焦点问题是,政府向红十字会的投入应该怎么投,才能确保向红十字会购买的服务具备实质竞争力。如果还像现在这样,政府投入的钱,主要用于“养编制”,红十字会的服务又怎么会有竞争力?如此增加投入,岂不成了白白养人的冤大头?
人们不明白的是,既然改革的方向是让红十字会成为“政府购买服务的竞争者”,政府还有什么义务养着那么多的红十字公务员?采取“休克疗法”,就地解散现在的官办红十字会,政府以参股等方式,联合社会力量,引入竞争增强活力,理念上向国际红会靠近,重新组建一个新管理体制、新运行机制的红十字会,让现有红会人员重新竞争上岗,不再享受公务员待遇,政府不再直接拨款养人,难道真的那么难吗?“官办”、“编制”之类的陈旧机制,难道真的就可以绑架改革目标,让公众一次又一次地失望吗?
前一篇:每年60万过劳死事关劳动者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