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电视问政 但愿不止于工具意义

(2012-08-16 23:35:41)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类——文章列表
人死了三年还在领粮补,“退休”村干部养老要村民掏钱养老,花费百万的水渠成了到处漏水的“菜篮子”……昨日,我省首场“三农版”电视问政在荆州电视台演播大厅举行,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侯长安现场观摩指导。这是我省首次进行广播、电视、网络同步直播“三农版”电视问政节目。同时,此类省级电视问政在全国尚属首例。(《楚天都市报》8月15日报道)

电视问政,荆州电视台是否首例,目前还不好认定,因为此前一天已有报道称,河南洛阳已有同类节目在电视中直播。但是“首例”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两地的同类节目,反响同样强烈,观众同呼“过瘾”。人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关键在于问政与电视结缘,开掘了二者结合得天独厚的优势。

仅以这一次荆州电视问政暴露的问题为例,其中既有骗取国家补贴这样的欺上瞒下,也有“退休”村干部要村民掏钱养老这样经不起晒的土政策,更有劳民伤财的工程腐败。以往,这些事情的反映渠道少,个体村民如果按照程序反映,很难引起高层重视。即使近年来相对便捷的“网络通道”,同样也会因为反映者、解决者对信息认知的时空差异,导致大事拖小,小事拖无。

而电视问政,恰恰补上了以上沟通渠道的所有不足,由于有事前暗访资料的现场展示,可以使问题令人服气地当场晒出;由于有主管“一条线”的厅长和主管“一大片”的地方官在场,面对问题的严峻和观众的逼问,官员必须现场表态,甚至现场处理;由于有现场观众对官员的表态和处理有“举牌评判权”,有场外观众通过网络和热线电话进行评议,官员们不能、也不敢用官话套话来搪塞……天天困扰百姓的“贴近话题”,又有了这么多的“现场效应”,观众怎能不反响强烈?又怎么能不大呼过瘾?

事实上,对现场晒出的问题,感觉震惊的,决不仅仅是观众,同样也包括现场的官员。因为问题虽然发生在他们的治下,可是却未必能被他们发现,电视为他们提供了发现的机会;而这些问题,解决起来也未必真的很难,电视又为他们提供了展示“魄力”的机会;而渴望解决问题的百姓,多年来苦于无法下情上达,难处不被理解,电视又使他们的诉求瞬间得解。问政方式,是一个多年来上上下下都在探求的课题。在各种方式都有自身缺陷的情况下,电视的“现场效应”让人眼前一亮。

深入地看,如果我们仅仅把电视问政看作是一种工具,无疑是在将这项新事物的意义矮化。历史上,从工业革命到互联网政治,工具推动革命的例子并不少见。电视问政,能在中国发挥这样的作用吗?我们拭目以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