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温津贴为什么发不到劳动者手中

(2012-08-15 01:43:32)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事评论类——文章列表
近年来,高温津贴发放一直是入夏后的热点话题,劳动者在高温条件下工作如何享有安全和健康保障也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上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对2793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2.6%的受访者认为有关高温津贴的规定落实得不理想,82.4%的受访者表示今年还没有收到高温津贴。受访者中,34.2%的人在私企工作,23.4%的人在事业单位工作,20.8%的人在国企工作。72.6%受访者认为有关高温津贴的规定落实得不理想。(《四川在线》8月14日报道)

高温津贴为什么总是发不到一线劳动者手中?其实答案既简单又沉重。有人说是规范文件本身的法律地位较低,效力比较弱;有人说法规太笼统,缺乏可操作性;有人说是执法者没有做到主动执法,消费者维权的成本高;还有人说是劳动者维权意识差……这些,当然都是原因之一,但我觉得这些都是表面原因。如果我们多问几层“为什么”,就会发现根本原因并不在这里。

上述调查中,有一个数据很刺眼:各类型企业受访者尚未拿到高温津贴的比例依次为:私企(90.2%);事业单位(82.5%);国企(67.4%)。这个数据告诉我们,即使在国企,拿不到高温津贴者都高达67.4%,这说明什么呢?只能说明炎炎夏日真正在一线干活的劳动者,“临时工”占的比例太高了。这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最该享受高温津贴的人,基本都处于“体制外”,从而是社会地位最低的人。针对这个群体的立法,效力不高,操作性不强,执法不够主动,也就不难理解了。

不可否认,体制外劳动者具有组织松散、个体与企业无法形成真正博弈的特点。这是立法中追求法规效果的一个难点。但是正因为此,立法创新才更具价值。如果一味循着“法规——单位——个人”的轨迹,处于中间状态的“单位”,必然如同上顶下压的一扇门,可以只凭借良心来执行法规。因为拒绝发放高温津贴,不仅劳动者的维权成本很高,劳动部门或法律机构的执法成本也不会低——劳动者的分布太广,劳动者的情况千差万别,具体劳动行为异常琐碎,甄别企业是否违法,有时并不很容易。而与劳动者维权与执法成本“双高”相对应的是,法规的制定太容易、太缺少创造性了。

缺少对弱势劳动者的真正热情,缺少立法的创新,这才是高温津贴为什么发不到劳动者手中的根本原因。有关“热情”,笔者不想多说。有关创新,我觉得还是有文章可做的。针对这项法规,其实最应该打破的框框,就是不让单位成为津贴发放的主体,而是采用基金统筹的方式,让单位统一缴纳高温津贴费;再通过街道、社区组织,通过每天统计劳动者人数,来解决辖区内露天作业者高温津贴的发放问题。当然,这不过是一个粗浅的设想,具体的可操作性,还有待论证。我只是想通过这们的举例,来表达对立法创新的渴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