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量化的“骚”不争论也罢
(2012-06-26 11:33:01)
标签:
杂谈 |
分类: 生活杂感类——文章列表 |
6月20日晚上,上海地铁第二运营有限公司官方微博“上海地铁二运”发布了一则微博:“乘坐地铁,穿成这样,不被骚扰,才怪。”配图是一名身着非常性感的黑色丝纱连衣裙妙龄女子的背面。这则提醒微博,引来了诸多网友的非议。一些网友认为,穿得暴露不暴露是个人自我选择的问题,不能以此为借口对他人进行性骚扰。随着这场论战持续,两名年轻女子在上海地铁二号线,身着黑袍和普通衣装,蒙着面,手持彩板,上书“我可以骚,你不能扰”、“要清凉不要色狼”,以此向上海地铁二运抗议。(《山东商报》6月25日报道)
女乘客性感着装,地铁善意提醒,这样的事其实在其他城市也发生过,只是并没有引起什么争议。上海地铁的这一次提醒,可能是措辞上引发了一些人的歧义,从而引发了一场争论,但是从事理层面上说,这样的争论没有太大的意义。
争议的焦点,在于穿着暴露与性骚扰是否存在逻辑关联。这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说,答案不可能一样。在道德卫士们看来,女性不用说穿着暴露,即使裸体,男人也只能以欣赏的态度行注目礼,而没有骚扰的理由;而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视觉刺激绝对是性犯罪的诱因之一。地铁方面据此发出的提醒,当然就是必要和善意的。这里的关键在于,反感这种提醒的人,有意无意地把“善意提醒”理解为“无理指责”,这只是一种角度不同导致的认识偏差。
再说说女权者的反应。“骚”字与女性相关时,几乎都是贬意的。“我可以骚,你不能扰”这样的话,从字意看,有一种不惜自轻自贱、也要反其道而行之的的逆反情绪。基于对“着装指责”的反感,这种心情虽然不难理解,但是行为还是应该谨慎。从诱发犯罪的客观效果来看,“骚”也应该被认定为社会公害,如果情绪偏激引发过火行为,其实也是损人不利已的。
细想起来,“暴露”也好,“骚”也罢,都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穿成什么样才算“暴露”?什么样的行为才算“骚”,很难有一个量化的标准。非要在一个相对概念上争出是非曲直,既不可能,也没必要。更有意义的是,即使措辞上给人带来“指责”的感觉,也应该从提醒者的初衷做出正面解读。因为犯罪心理学是科学,是一个不能不被尊重的客观规律,防止诱发犯罪,既是一种社会责任,更重要的也是在保护自己。
女乘客性感着装,地铁善意提醒,这样的事其实在其他城市也发生过,只是并没有引起什么争议。上海地铁的这一次提醒,可能是措辞上引发了一些人的歧义,从而引发了一场争论,但是从事理层面上说,这样的争论没有太大的意义。
争议的焦点,在于穿着暴露与性骚扰是否存在逻辑关联。这个问题,从不同角度说,答案不可能一样。在道德卫士们看来,女性不用说穿着暴露,即使裸体,男人也只能以欣赏的态度行注目礼,而没有骚扰的理由;而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视觉刺激绝对是性犯罪的诱因之一。地铁方面据此发出的提醒,当然就是必要和善意的。这里的关键在于,反感这种提醒的人,有意无意地把“善意提醒”理解为“无理指责”,这只是一种角度不同导致的认识偏差。
再说说女权者的反应。“骚”字与女性相关时,几乎都是贬意的。“我可以骚,你不能扰”这样的话,从字意看,有一种不惜自轻自贱、也要反其道而行之的的逆反情绪。基于对“着装指责”的反感,这种心情虽然不难理解,但是行为还是应该谨慎。从诱发犯罪的客观效果来看,“骚”也应该被认定为社会公害,如果情绪偏激引发过火行为,其实也是损人不利已的。
细想起来,“暴露”也好,“骚”也罢,都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穿成什么样才算“暴露”?什么样的行为才算“骚”,很难有一个量化的标准。非要在一个相对概念上争出是非曲直,既不可能,也没必要。更有意义的是,即使措辞上给人带来“指责”的感觉,也应该从提醒者的初衷做出正面解读。因为犯罪心理学是科学,是一个不能不被尊重的客观规律,防止诱发犯罪,既是一种社会责任,更重要的也是在保护自己。
前一篇:下载黄片自已观看违法吗
后一篇:下属的微博火了 领导心里却酸了